“阳”源于“太阳(心)”和“地心(命门)”,人身之“阴”源于“天空(肺)和水(肾)”,天地阴阳二气作用于土地(脾)和花草树木(肝)上,便是阴阳的交互与转换,有阴有阳,有阴阳的交互与转换,那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了解了“阴阳”的来源,那就可以推出身体的“寒热”,身体过寒,那问题就在太阳(心)和地心(命门)的热量不足上,治疗方式即补火助阳以祛寒;身体过热,那问题就在天空雨水(肺)和地水(肾)不足上,治疗方式为滋阴补水以降燥熄火。
了解了补火助阳和滋阴补水这两种治疗方式,那针对寒热的治疗方法就简单了,滋阴补水对应的是阴虚火旺之证,阴虚火旺在上,就从天空(肺)上入手,如麦冬、天冬、石膏、百合、杏仁等色白性寒入肺之药皆可用做入手之药;阴虚火旺在下,就从肾(水)入手,如生地、玄参、女贞子、豆豉、桑葚等色黑性寒入肾之药皆可做入手之药。
补火助阳对应的是虚寒内生之证,虚寒内生不涉及上下,因为天地之间的阳虽说来源于太阳和地热,但归根到底是来源于太阳,没有太阳,地热也就没了,详细来说,太阳是“发阳”的,而命门则是“储热”的,所以针对虚寒内生,应该从太阳(心)和地热(命门)同时入手,用桂枝、肉桂等药补心阳,用附子、硫磺等药补命门火。
写到这,我提一笔由于“心火过旺”而“灭心火”这种“邪操作”,这种治疗方式在我学的中医中是没有的,因为心火正如太阳,就得一直旺,哪有天太热了后把太阳“灭了”的道理,治疗心火过旺、虚火扰心等证,依旧还是在“滋阴补水”上下功夫。
简单写了阴阳二气的来源后,我再写一下阴阳二气在“脾(土)”和“肝(木)”中的交互与转化,由于脾土和肝木是阴阳二气共同作用的,所以脾土和肝木既有阴也有阳,脾土有“脾阴亏损”或是“脾燥津伤”的阳证,也有脾湿过重的阴证,如果是阳证,入手点依旧是从滋阴补水的方式来,就像土地太干燥了,那如何让土地变湿润呢,既需要天上下雨,又需要地上有水,天上下雨要从“润肺补津”入手,地上有水要从“滋肾补水”入手。
至于脾湿过重的阴证,我在前文书252章中写了,这里就不多啰嗦了,入手点也就是从太阳(心)和地热(命门)入手。
天地阴阳二气作用下的肝木,既有“肝火过旺”等的阳证,也有“寒滞肝脉”等的阴证。如果是阳证,治疗首选就是补水降火,就像树木花草因热而干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浇水。
如果是“寒滞肝脉”的阴证,治疗方式也就是个补火助阳,就如冬天在北方需要将一些花草放进温室大棚一样。
写到这里,一大串定式出现了,一是心(太阳)和命门(地心)必须是热的,万不能降心火和灭命门火,针对心火过旺、命门过燥等证,最根本的还就是津水不足,补水补津是正选,而降心火和灭命门火纯粹是“邪操作”。
二是肺和肾必须是水液充足的,不能“排肺水和肾水”,如果诊断出肺水过旺或者肾水泛滥,补火助阳才是正选,而“排肺水和肾水”算是“下工“手段,正如天地间洪水泛滥时,一定伴随的是阴天下雨,如果不迎来雨过天晴,再怎么堵疏排,皆是无法彻底整治泛滥的洪水。
三是肝木脾土既有阳证也有阴证,治疗时入手点要么是补火助阳,要么是补水润燥,是两项选其一,要么是A要么是b,压根就没有既补火助阳也补水润燥这种“邪操作”啊。
上述看似我写的是“六脏”说,其实根本还就是“阴阳论”,阴阳论是中医的根本,是贯穿于中医的始终,一名中医如果不懂阴阳,不明阴阳,在诊断与治疗疾病时脱离阴阳,那这名中医算是没有入门,只能算是个抓药的,根本不能称之为医者。
“阴阳论”不仅贯穿在中医诊病用药方面,也包含在涉疾病的风水和自我修炼上。针对风水我后文书中再细说,我这里继续跟着前文书写一写自我修炼。
前文中我写的“导引法”和“静坐”正是我所学的中医学自我修炼部分中的核心,导引法为动为阳,静坐为静为阴。
我的师父要求导引法在早晨练习,调阴气功法在晚上练习,正是秉天地阴阳二气的缘故。
补充一下啊,晚上练习“为静为阴的功法”,最好的时间段是天刚黑到二十三点(当地时间)这一阶段,尽量不要占用睡觉时间,毕竟睡觉也是为静为阴,是最好的“调阴气的功法”,其实只要能做到深度睡眠,练不练“调阴气的功法”无所谓,抛去修炼这一层不说,普通人练习“调阴气的功法”也就是在追求睡得好而已。
有很多朋友说静坐时无法做到完全静下心来,脑子里乱乱的。“静坐”字面意思是“安静地坐着”,只要环境安静,自己也是一种坐着的状态就行了,脑子里乱乱的是因为“有所求”所致,想着通过“静坐”这种方式达到某一种状态,这是不对的,但凡有所求便不稳,不稳就不能静。
静坐只是一种抛开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