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复出现的核心意象。
它并非指代某个具体的水体,而是一种对宇宙本源状态的描述——一片无边无际、尚未分化的、蕴含着无限可能性与所有信息的“能量-意识海洋”
。
所有个体意识、所有物质形态,都被描述为从这片“源初之海”
中暂时凝结、分离出来的“浪花”
或“漩涡”
。
晶族古老记载中,充满了对回归“源初之海”
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融合的向往,也有对个体性湮灭的恐惧。
这是与“源初之海”
紧密相关,但更具指向性的概念。
它被描述为一个存在于宇宙某处(或越宇宙维度)的“终点站”
,一个所有意识流的最终归宿。
但记载明确区分了自然死亡后意识的平和消散,与一种“强制性的、未成熟的收割”
。
后者被描绘成一个可怕的过程:强大的外力强行将尚未完成自身“循环”
的文明意识从物质载体中剥离,如同未成熟的果实被强行摘下,然后投入“归墟”
之中。
这些被收割的意识,并非简单的毁灭,其记载隐晦地暗示,它们被“分解”
、“同化”
,成为了某种…“养料”
?或是构建某种更大存在的“砖石”
?
少数碎片提到了通过“过滤器”
的可能方式,即“文明升格”
。
但这“升格”
并非指单纯的科技飞跃或能量积累。
记载中更多地强调意识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对宇宙深层和谐的感知与共鸣”
、“越个体局限的集体意志”
,以及…“创造独特性价值的能力”
。
似乎,“收割者”
并非随意毁灭,它们的目标,是那些在“升格之路”
上走偏(例如过度内耗、陷入纯粹的物质扩张或精神虚无),或者其存在本身对宇宙平衡构成“扰动”
的文明。
而成功的“升格”
,意味着文明整体迈入一个全新的、无法理解的存在形态。
当人类科学家们从沉浸式阅读中脱离,回到现实时,大部分人久久无言,脸上交织着震撼、困惑与深深的思考。
信息厅内一片寂静,只有能量池出的轻微嗡鸣。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
一位资深的宇宙学家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沙哑,“如果这些记载有哪怕万分之一的可信度,那么我们面对的就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一场宇宙规模的‘资格考试’?或者…‘园艺修剪’?”
“意识归墟…养料…”
一位信息学专家喃喃自语,脸色苍白,“g-73星系那种彻底的死寂,不仅仅是物理毁灭,是连意识都被…抽干了?‘收割者’在收集意识能量?或者…它们在用这些意识构建什么东西?”
一位受邀前来的神话学家则显得异常兴奋:“看那‘源初之海’和意识如浪花的比喻!
这与地球上多个古老文明的神话、与某些东方哲学中的‘道’、‘梵’的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难道不同文明,在蒙昧时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隐约感知到了宇宙的某种底层真相?”
张诚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讨论,他的大脑在飞运转,将晶族的古老碎片、人类自身的观察(g-73的毁灭、“编织者”
的逻辑攻击方式)、以及“系统”
那enigatic的任务提示,尝试进行拼接。
“目的…”
张诚缓缓开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我们一直在思考‘收割者’的目的。
如果基于这些碎片,或许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假设。”
“假设一:宇宙生态维护者。
‘收割者’是某种机制,负责清除对宇宙整体平衡(可能是熵增率、可能是某种信息生态)有害的‘癌细胞’文明。
‘意识归墟’是回收有害物质的过程。”
“假设二:文明孵化器与收割者。
宇宙本身,或者某个我们无法理解的存在,在播种文明,观察其成长。
‘升格’成功的被保留或进入下一阶段,‘失败’的则被回收,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