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o22年9月。
酒泉卫星射中心,代号“苍穹之港”
的新建空天射场,迎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黎明。
晨曦微露,将戈壁滩染上一层淡淡的金辉,而在这片广袤的荒原之上,一个庞然大物的轮廓,正静静地蛰伏在特制的巨型机库前方,其规模之巨,甚至让远处巍峨的射架都相形见绌。
它并非传统的火箭,也非任何已知的航天飞机。
它的形态,更接近于海洋中巡弋的航空母舰与科幻作品中星际战舰的结合体——流线型的主体结构长度过四百米,宽度近八十米,银灰色的舰体在晨光下反射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舰体两侧是巨大的、可调节角度的复合动力翼,尾部则是数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型推进器喷口。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平坦宽阔的甲板,以及甲板下方若隐若现的机库开口和各类武器模块。
这便是炎黄集团联合华夏航天工业集团、历经数年绝密攻关,在“盘古”
聚变能源、“羲和”
量子通信探测、“伏羲”
智能控制以及“破晓”
高能材料等技术取得决定性突破后,集大成之作——空天母舰“轩辕”
号。
“轩辕”
号的立项,始于“祝融”
示范堆成功验证聚变能源可行性之后。
拥有了近乎无限的能源,华夏的航天工程师和战略家们,终于可以将目光投向更宏伟的蓝图——打造能够长时间驻留近地轨道、具备强大战略投送、防御与威慑能力的空天作战平台。
总指挥室内,张诚与“轩辕”
号总设计师,一位年约五旬、目光锐利如鹰的航天系统工程专家——代号“天工”
——并肩而立,透过巨大的观察窗,凝视着远方那艘即将改变人类活动疆域的巨舰。
“各项最终检测完毕,所有系统状态最优。”
“天工”
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不是紧张,而是压抑不住的激动,“‘轩辕’号,已做好飞准备。”
张诚微微颔,他的意识与“伏羲”
核心相连,海量的数据流在他脑海中奔涌,确认着这艘空天母舰每一个细节的状态。
从舰体采用的、掺入了特殊纳米材料的新型钛合金复合材料,到其澎湃的动力核心——
“昆仑”
型紧凑化聚变反应堆,这是“共工”
堆的小型化、高功率密度版本,为“轩辕”
号提供几乎无限的续航能力和强大的能量输出,足以支撑其庞大的推进系统、防御力场以及各类高能耗武器。
推进系统是革命性的“南天门”
聚变冲压-等离子推进阵列。
它并非单纯的火箭动机,而是在聚变能基础上,结合了先进磁场约束技术,吸入极稀薄的高空大气或自身携带的工质,将其加热至等离子态后以接近光的十分之一喷射而出,提供持续而强劲的推力,并能在大气层内与太空中无缝切换工作模式。
探测与通信系统,则由“千里眼”
全域量子雷达光电复合感知阵列和“顺风耳”
第二代“羲和”
星舰级量子通信节点构成。
前者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扫描、追踪从低空到深空的目标,甚至具备一定程度的透视探测能力;后者则确保了“轩辕”
号与地面指挥中心、其他太空单元乃至未来深空舰队之间,实现绝对安全、零延迟的指挥联络与数据共享。
智能控制中枢,自然是“伏羲”
舰载智能副官。
它负责处理海量传感器信息,辅助舰长进行战术决策,自动化管理舰上复杂的各子系统,并协调无人作战单元的集群行动。
而其搭载的武器装备,更是堪称梦幻:
主武器:甲板前端下方的“射日”
高能粒子束主炮,利用聚变能加重粒子,形成足以瞬间汽化小型陨石或穿透厚重装甲的毁灭性光束。
副武器:分布于舰体各处的“逐月”
中型电磁轨道炮阵列和“流星”
近防激光矩阵,分别负责中程打击和近距离拦截。
核心打击力量:内置弹射通道的“影刃-ii”
空天无人战机集群。
这些新一代无人机具备全空天域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