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无声无息,转眼已是2o21年6月光景,祁连山脉深处,“盘古计划”
核心基地——“深渊”
之内,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量波动正在积聚。
与两年前“烛龙-ii”
实现点火时的狂喜与振奋不同,此刻基地上下的气氛,是一种混合着极致专注、历史厚重感与即将见证传奇的肃穆。
代号“祝融”
的聚变示范堆,已然矗立。
它不再是“烛龙”
系列那相对精巧的实验装置,而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巨兽——高达三十余米,直径过五十米的庞然大物,其核心部分被银灰色、布满各类管道和接口的坚固壳体所包裹,静静地蛰伏在巨大的主机房中,如同沉睡的远古神只,等待着唤醒它的号角。
总控室内,项目总工程师“山岳”
院士站在主屏幕前,花白的头梳得一丝不苟,深色的工装熨帖平整。
他的目光逐一扫过屏幕上数以千计的参数,眼神锐利如鹰,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存在的隐患。
这位为聚变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比任何人都清楚“共工”
堆成功与否意味着什么——这将是人类文明彻底摆脱能源桎梏,迈向无限未来的真正。
“各系统最终状态确认!”
“山岳”
的声音通过广播系统传遍基地每一个角落,沉稳有力,带着金属般的质感。
“磁场约束系统,全功率待命,冗余备份在线!”
“等离子体燃料注入系统,准备就绪!”
“第一壁及偏滤器系统,状态完好,水冷循环稳定!”
“能量提取与转换系统,同步电网接口已就位!”
“中央控制系统,‘伏羲’辅助决策模块加载完毕,算力资源优先保障!”
一连串铿锵有力的汇报声,昭示着这台凝聚了共和国乃至人类最高工程智慧结晶的巨构,已然调整至最佳状态。
张诚站在“山岳”
身侧稍后的观察席,依旧是一身简单的深色工装,神情平静。
但他的意识深处,那套关于“场共振协同激”
与“时空曲率局域平抑”
的终极理论,正与“伏羲”
实时反馈的海量数据进行着高的交叉验证与推演。
他是“共工”
堆最核心理论的奠基者,也是此刻确保其平稳启航的最终保险。
“‘祝融’示范堆,次临界实验,倒计时一小时准备!”
命令下达,整个基地,乃至所有通过加密线路关注着此地的最高决策层、关联科研单位,都屏住了呼吸。
倒计时的数字在巨大的屏幕上无声跳动,每一秒都仿佛被拉长。
…
…五、四、三、二、一!
启动!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只有能量注入时设备运行的低沉嗡鸣陡然提升了一个量级。
主屏幕上,代表能量注入功率的曲线陡然攀升,强大的电流涌入经过特殊设计的导磁体,生成足以扭曲时空的强大复合磁场,在环形真空室内构筑起无形的、坚不可摧的“牢笼”
。
紧接着,微量的氘氚燃料被精准注入这磁场牢笼的中心。
在极致的高温与压力下,原子核外的电子被瞬间剥离,物质进入第四态——等离子体态。
下一刻,更为强大的中性束注入和射频波加热系统启动,将这片电离气体的温度推向极致……
一亿度…一亿五千万度…两亿度!
当核心温度突破两亿摄氏度大关的瞬间,监控屏幕上代表中子通量的曲线生了井喷式的跃升!
成功了!
等离子体成功点火!
但这仅仅是开始。
所有人的心依旧悬着,目光死死盯住那两个最关键的数据——能量增益因子(q值)和持续运行时间。
“祝融”
堆的设计目标是q值大于25,持续运行过48小时。
只有达到并稳定维持这个目标,才能证明其具备了持续、稳定输出净能源的能力,堪称为“示范堆”
。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十分钟…一小时…五小时…
q值稳步攀升,很快突破了1o,接着是15,2o…
当实验进行到第十二小时,q值终于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