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能力,集成了“破晓”
能源、隐形涂层和智能协同算法,既是“轩辕”
号的“利爪”
,也是其延伸的“耳目”
。
防御系统:除了传统复合装甲,更配备了基于强磁场和能量偏转技术的“不周山”
能量护盾,能够有效偏转和衰减动能武器、能量武器的攻击。
这艘空天母舰,本身就是一座飞行在天空与太空之间的、高度智能化的、拥有恐怖火力与生存能力的移动堡垒和战略节点。
“飞指令确认。”
张诚的声音平静,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轩辕’号,启动!”
命令通过“羲和”
网络瞬间传达。
戈壁滩上,那庞大的舰体微微震动起来,低沉的嗡鸣声仿佛远古巨龙的呼吸。
“昆仑”
反应堆功率平稳提升,幽蓝色的光芒从舰体尾部的主推进器喷口开始亮起,越来越耀眼。
没有震耳欲聋的火箭射轰鸣,“南天门”
推进阵列启动时,出的是某种高频的、仿佛空间本身在震颤的嗡鸣。
巨大的舰体开始克服地心引力,平稳地、近乎垂直地缓缓上升,带起的气流吹拂着下方的戈壁,卷起漫天沙尘。
上升过程稳定得令人难以置信,仿佛它不是依靠蛮力挣脱引力,而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轻柔地托举起来。
很快,它便攀升至数千米的高空,银灰色的舰体在蓝天映衬下,展现出其完整而威严的姿态。
“突破对流层!”
“进入平流层!”
“高度三万米,启动主推进器,加!”
随着指令,舰尾的主推进器喷口光芒大盛,那幽蓝色的等离子流骤然变得明亮而凝聚。
“轩辕”
号开始以惊人的度水平加,向着预定的巡航空域飞去。
其度迅突破音障,但没有产生明显的音爆云——先进的流体设计和能量场应用,极大地削弱了空气阻力与冲击波。
地面指挥中心和各观测站内,爆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无数人为之奋斗多年的梦想,今日成真!
“轩辕”
号在近地轨道附近进行了数次变轨机动,展示了其卓越的机动性。
它时而如游鱼般滑行,时而如鹰隼般疾驰,其庞大的身躯在深邃的太空背景下,勾勒出充满力量与美感的轨迹。
随后,它开启了“千里眼”
量子雷达,对广阔空域进行了扫描,瞬间锁定了数千个空间目标,从运行中的各国卫星到微小的太空碎片,一览无余。
同时,“顺风耳”
通信节点与地面、与同步轨道的“天枢”
卫星网络建立了稳定流畅的量子链路,传输着海量的高清影像和数据。
飞成功,验证了“轩辕”
号的基础飞行与系统性能。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其作战能力。
数日后,在西北某绝密靶场上空,一场代号“天罚”
的实战演示拉开序幕。
第一项,对地精确打击。
一艘模拟“敌方”
大型地面指挥中心的加固工事,位于复杂山地环境中。
“轩辕”
号在数百公里外的亚轨道高度,甲板下方的“射日”
高能粒子束主炮开始充能。
仅仅数秒蓄力后,一道肉眼几乎无法捕捉的、扭曲了光线的能量束,如同神罚之矛,瞬间跨越漫长距离,精准地命中目标。
没有爆炸的火光,只有目标区域瞬间汽化、熔融产生的刺目白光和升腾的少量烟尘。
待光芒散去,原地只留下一个边缘光滑、深不见底的巨大坑洞。
其威力与精度,令人胆寒。
第二项,防空反导与制天权争夺。
模拟的“敌方”
高音导弹群和隐身战机编队,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向“轩辕”
号起饱和攻击。
“轩辕”
号巍然不动。
“千里眼”
系统瞬间完成对所有来袭目标的锁定、轨迹预测与威胁排序。
“逐月”
电磁炮阵列率先开火,高弹丸如同金属风暴,在远距离上精准拦截了多枚高音导弹。
漏网之鱼进入中近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