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喧嚣与全球学术界的余波,被张诚毅然决然地留在了身后。
他的目光,早已越过繁华的东部,投向了那片广袤、厚重而又充满潜力的西部大地——他的故乡,西北。
方案既定,行动如风。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科学院的高效协调下,选址工作迅启动。
多个西部省份闻风而动,纷纷抛出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希望能将这注定将影响国运的“炎黄研究院”
揽入怀中。
然而,张诚的心中,早有定见。
他选择了甘肃,选择了兰州——这座被称为“金城”
的古老城市,黄河穿城而过,丝路遗迹犹存,既有历史的沉淀,又处在国家向西开放的前沿。
这里,有他熟悉的黄土气息,有他血脉深处的根。
当张诚携带着最终决定,与由国家改委、科技部、中科院联合组成的工作组一同抵达兰州时,整个甘肃省都为之震动,继而陷入了巨大的喜悦与亢奋之中。
没有盛大的宣传,没有媒体的围追堵截,张诚的行程依旧保持着极致的低调。
他搭乘一班普通的国内航班,在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清晨,降落在了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舱门打开,西北特有的、干燥而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一丝淡淡的黄土气息。
这气息,与他童年记忆里半山村的味道隐隐重合,却又因身处省会都市而多了几分现代工业的痕迹。
他走下舷梯,目光平静地扫过机场简洁而宏大的轮廓,远处是连绵的、披着秋色的黄土山峦,一种不同于洱海温润、也不同于京城肃穆的、苍茫而雄浑的感觉,萦绕心头。
机场的贵宾通道外,早已等候着一支规格极高的车队。
为的正是甘肃省的几位主要领导,他们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自内心的喜悦与激动,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当看到那个身着深色外套、身形挺拔的年轻身影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出现时,他们立刻快步迎了上去。
这不仅仅是对一位科学巨匠的迎接,更是对一场即将降临在陇原大地上的科技春雨、产业变革的无限期盼。
“张诚院士!
欢迎回家!
欢迎回到gs!”
省委书记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张诚的手,力道很大,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
这位封疆大吏的脸上,洋溢着自内心的、如同看到最珍贵瑰宝般的灿烂笑容。
“张院士,您选择兰州,是对我们甘肃最大的信任和支持!
我代表全省人民,感谢您!”
省长的语气同样热切。
张诚面对如此高规格、如此真挚的迎接,依旧保持着惯有的平静,只是微微颔,语气温和而坚定:“书记,省长,辛苦了。
这里是我的根,研究院建在这里,理所应当。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这片土地,焕新的生机。”
简单的话语,却让在场的所有地方官员心潮澎湃。
“回家”
、“根”
、“理所应当”
,这些词语深深触动了他们。
这意味着,这位年轻的“国士”
,对故土有着深厚的归属感,这远比任何政策优惠都更让人安心。
欢迎仪式后,双方立刻投入了紧张而务实的工作会议。
在黄河之滨的宁卧庄宾馆会议室内,围绕着“炎黄研究院”
的落地细节,展开了高效对接。
张诚再次阐述了他的构想:研究院并非传统的学术机构,而是一个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研与产业无缝衔接的创新联合体。
它需要空间,需要政策,需要配套,更需要一种敢于打破常规、追求极致效率的“特区”
环境。
甘肃省的领导们展现出了乎寻常的决心和魄力。
省书记当场拍板:“省里成立由我亲任组长的‘炎黄研究院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一切相关事宜,特事特办,一路绿灯!
省、市、区三级资源全力倾斜!”
省长立即部署:“兰州新区,拿出最好、最核心的地块!
规划立刻调整,围绕研究院布局高端制造、人才社区、配套产业!
水电燃气路网通讯,一周内,保障团队必须进驻现场!”
1市委书记更是立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