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学术大会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京城的学术界仍沉浸在“张诚学说”
带来的震撼与反思之中时,那位刚刚加冕为“无冕之皇”
的年轻主角,已然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舞台。
他没有留恋掌声,没有沉溺于荣誉,而是以一种令常人难以理解的效率和决断力,开始了新的行动。
大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张诚的身影出现在了中国科学院院部。
他没有提前预约,但他的到来,让整个院部高层瞬间进入了最高级别的响应状态。
在孙所长的陪同下,他直接见到了中科院院长以及几位核心领导。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张诚开门见山,平静的语气中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知识需要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我计划在西部选址,组建一家综合性的前沿研究院,致力于将‘历史层积动力学’及相关基础理论,应用于具体的、具有颠覆性的科技产品研。”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神色凝重的领导们,抛出了关键问题:
“这项工作,单靠我个人力量有限。
国家,有没有兴趣参与?”
一句话,石破天惊!
中科院院长与几位领导交换了一下眼神,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震惊与激动。
他们太清楚张诚这句话的分量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研究机构的建立,这很可能是一个由当今世界最强大脑主导的、旨在引领下一次科技革命的“国家级战略引擎”
的启动!
“有!
必须有!”
院长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张诚院士,请您放心,国家对此绝对支持!
我们立刻向上汇报,协调相关部门,以最快度推进!”
消息如同最高级别的警报,瞬间通过加密渠道传递了上去。
国家的反应度乎想象。
仅仅数小时后,一个由国家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核心部门联合组成的、规格极高的专项工作组成立,并与中科院负责人一起,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与张诚举行了闭门会议。
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张诚坐在主位,虽然年轻,但那份由无上智慧和辉煌成就铸就的气场,让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个会议的核心。
他拿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极其详尽的方案。
从研究院的命名、选址考量(西部代表着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以及国家均衡展的战略意义),到组织架构、研究方向、短期目标与长期愿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展现出的不仅是科学家的远见,更有一种战略家的格局。
讨论是激烈而高效的。
国家的代表们提出了关于国家安全、产业布局、经济效益、人才引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张诚一一作答,他的回答既立足于科技的巅峰,又充分考虑到了国家的现实需求与长远利益。
核心的焦点,最终落在了股权与决策权上。
经过一整天的反复磋商、权衡与论证,在尊重张诚核心主导地位与确保国家战略利益之间,一个极具开创性且平衡的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按主角的方案:
研究院定名为“炎黄研究院“。
组建性质:混合所有制新型研机构,享有最大程度的自主权。
股权结构与出资:
张诚:以学术成果,及科研能力、影响力、未来规划及部分个人资金5ooo万入股,占股百分之四十。
中国科学院:出资1o亿人民币,并提供现有科研资源与平台支持,占股百分之十。
国家(由国资委代表):出资3o亿人民币,并提供政策、土地及其他战略资源保障,占股百分之三十。
预留百分之二十的股权池,用于未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及核心骨干的激励或者是融资。
决策机制:张诚作为创始院长及最大股东,拥有唯一的一票否决权。
确保研究院的战略方向、核心项目、技术路线不受非技术因素的干扰,始终沿着他设定的轨迹前进。
日常运营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重大决策由董事会(张诚、国家代表、中科院代表)协商,但张诚拥有一锤定音的终极权力。
初期研究方向:基于张诚的知识体系,初步聚焦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