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的春天,是悄无声息地溜走的,仿佛一夜之间,岸边柳树的嫩绿就沉淀成了墨绿,田埂上的野花也开到了荼蘼,在日渐炽热的阳光下显得有些蔫蔫的。
接着,夏天便带着它湿热的、饱含水汽的风,笼罩了湖面。
苍山上的雪线退得更高,山体在蒸腾的暑气中显得有些模糊。
张诚在这个临湖的小院里,已经住了将近八个月。
时间在这里失去了精确的刻度,变成了日出日落,月圆月缺,以及湖面水光随季节变换的明暗。
这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被鸟鸣唤醒。
推开窗,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汽,阳光穿透过来,在水面铺开一片细碎跳跃的金鳞。
空气温热,带着湖水藻类繁殖时特有的、淡淡的腥甜气息。
他洗漱完,老奶奶照例将早餐放在门口的矮凳上——一碗白粥,一碟腐乳,一个水煮蛋。
他坐在窗边慢慢地吃着,目光落在窗外。
一切似乎都与往常并无不同。
但在他意识的深处,某种东西,像蛰伏了整个冬季的种子,在春末夏初的温度和光照下,终于完成了它内部的某种蜕变,开始不安分地想要破土而出。
吃完早饭,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出门散步,而是站在窗前,静静地看了很久的湖面。
那永不停歇的、轻柔的波光,此刻在他眼中,似乎有了一些不同的意味。
它不再是纯粹的、用于放空和凝视的对象,它开始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他内心某种正在重新凝聚的东西。
他转身,走到那张老旧的木桌前。
桌面上,那台银灰色的笔记本电脑静静的“待着”
。
他伸出手,用指尖轻触冰凉的金属外壳。
他站了很久,仿佛在做一个重大的决定。
然后,他深吸了一口气,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按下了开机键。
熟悉的启动音效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
屏幕亮起,蓝色的光芒映在他平静无波的脸上。
他移动鼠标,没有犹豫,直接点开了那两个并排存放的文件夹。
一个命名为“hod_fa1”
,另一个命名为“bsd_fa1”
。
里面是排版精美、逻辑严密、承载着数学界两大圣杯最终答案的论文文档。
他没有从头到尾再次阅读。
他只是快地在关键章节和结论处停留,目光扫过那些由他自己亲手构筑的、复杂而优美的逻辑链条。
那些沉寂了数月的符号、定义、定理,此刻如同被重新注入了生命,在他脑海中清晰地、无声地轰鸣起来,与他在这洱海边沉淀下来的、关于存在本身的模糊感知,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共振。
他检查了参考文献,确认了格式。
一切都完美无瑕。
接下来,他连接了房间里那个信号时好时坏、他几乎从未使用过的91i-fi。
网络连接成功的标识在屏幕角落亮起,像是一个通往外部世界的、微小而确定的入口。
他打开了浏览器,熟练地输入了arxiv预印本网站的地址。
登录账号,密码依旧记得。
界面跳转,熟悉的投稿页面展现在眼前。
在标题栏,他分别输入:
onthehodjecture:aproofviaotretaetdthestratifiednorthebir-dyerjecture:aproofviaaritetetaetgg
在摘要部分,他写下了简洁而克制的说明,概述了证明的核心思想与“历史层积动力学”
框架在其间的应用。
做完这一切,他停了下来。
光标在“提交”
按钮上闪烁着。
窗外,一只白鹭掠过湖面,翅膀划破平静的空气,留下转瞬即逝的痕迹。
他抬起手指,落在触摸板上,然后,轻轻点击了下去。
进度条开始缓慢地移动。
代表着霍奇猜想证明的pdf文件,先被上传,数据流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全球学术的海洋。
然后是bsd猜想的证明。
整个过程持续了十几分钟。
房间里很安静,只有电脑风扇轻微的嗡鸣,和窗外永不停歇的、细碎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