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一种奇特的“平静”
。
并非不重视,恰恰相反,是太过理所当然。
消息传出后,从国际顶尖的数学研究机构到普通大学的数学系,从专业的科学媒体到主流大众传媒,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先是短暂的“哦,是他”
,随即便是“实至名归”
、“毫无悬念”
、“意料之中”
的普遍共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一位教授在接受简短采访时表示:“如果阿贝尔奖不颁给张诚,我们才会感到惊讶。
他的成就已经越了需要奖项来证明的阶段,但这个奖项无疑为他的贡献提供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注脚。”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数学家在内部讨论时调侃:“看来挪威人也很懂,知道不能等他把千禧难题全部解决完再奖,因为那时候可能奖杯都赶不上他出成果的度了。”
在专业的数学论坛和邮件列表里,讨论的焦点甚至不完全在奖项本身,而是更多地集中在:“下一个会是什么?以及“他拿到奖金后会做什么?我猜他根本不在意。”
这是一种基于绝对实力碾压后产生的、近乎麻木的认可。
张诚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展现出的恐怖统治力,已经让整个数学界习惯了由他不断拔高人类认知上限的节奏。
一项顶级数学大奖授予他,在人们看来,就如同给太阳颁“最佳照明奖”
一样,是奖项的荣耀,而非获奖者的荣耀。
尽管在国际上反响相对“平淡”
,但在中国国内,这依然是振奋人心的重大利好消息。
官方媒体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最高规格的宣传报道。
《新闻联播》用时近三分钟报道了这一消息,称这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数学研究水平和原创性理论的高度认可”
,再次强调了张诚的成就对提升国家科技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巨大作用,并回顾了他的一系列辉煌战绩。
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平台纷纷推出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阿贝尔奖的历史以及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并梳理了张诚的获奖理由和主要成就,配以大量国内外专家的正面评价。
报道是隆重的,基调是高昂的,但在经历了之前数次更具冲击性的“次证明”
后,媒体和公众的兴奋阈值似乎也提高了很多。
狂欢的力度有所减弱,但自豪感的沉淀却更加深厚。
相比于官方媒体的庄重,网络世界则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娱乐精神,各种梗和吐槽层出不穷,充满了“凡尔赛”
式的幽默:
天涯社区热帖:《理性讨论,诚哥现在拿奖是不是跟咱们打卡上班一样平常了?》
热评1:“以前:哇!
他证明了xx猜想!
现在:哦,他又拿了个奖。
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想问问他缺不缺端茶送水的。”
热评2:“阿贝尔奖委员会:终于赶在他解决pvsnp之前把奖出去了,好险好险!”
热评3:“建议诚哥下次论文时顺便附上收款银行账号,包括克雷数学研究所和阿贝尔奖委员会在内的各大奖项机构可以直接转账,提高效率,绿色环保。”
贴吧神评论:
“我宣布,张诚大佬正式进入‘奖杯收集者’阶段!”
“挪威:这是我们最高数学奖。
诚哥:好的,放那儿吧,等我腾出手来。
(继续盯白板)”
“以前觉得拿这种奖是人生巅峰,现在觉得这只是诚哥科研路上的一个打卡点。”
qq空间流行梗图:
一张张诚(旧照)面无表情的脸,旁边配文:“哦,又一个奖。”
(冷漠jpg)
一张世界地图,标注着各种数学大奖的颁地,从张诚的位置射出几条线连接这些地方,配文:“您的数学奖快递,请签收。”
这些调侃,并无丝毫恶意,反而是一种基于绝对崇拜和自豪的、亲昵的玩笑。
它反映了在公众心中,张诚的形象已经越了“天才”
的范畴,上升到了一个几乎“非人”
的、如同自然现象般的存在。
他取得任何荣誉,在大家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
而在这一切喧嚣、赞誉、调侃与报道的核心——京郊的那栋别墅里,却依旧是永恒的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