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物理学家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年轻的数学家并非仅仅在玩数学游戏,而是试图从根本上重构他们熟悉的理论基础。
接着,张诚重点谈到了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其数学核心是一个美妙的规范对称性。
然而,其量子化后的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问题,是横在数学与物理之间的一道鸿沟。”
他开始在白板上书写一些关键的公式和图示,阐述他如何尝试用“层积”
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规范场。
“在我的初步构想中,或许我们可以将关注点从传统的场构型空间,转移到由‘规范轨道’或‘规范等价类’构成的‘层积空间’上。
在这个新空间中,许多冗余的自由度被自然剔除,动力学的本质可能更加清晰。
而‘质量间隙’,或许对应于在这个‘层积空间’的几何中,某种‘禁戒’区域或‘能隙’的存在性……”
他的讲解,既有数学的严谨,又努力结合物理的图像,试图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设桥梁。
台下的物理学家们,从最初的好奇,逐渐变得专注,继而陷入深思。
张诚提出的思路,与他们熟悉的微扰论、格点模拟或有效场论方法截然不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可能性的研究方向。
一个小时的学术讲座很快过去。
在随后的问环节,气氛异常热烈
“张教授,请问如何保证您构建的‘层积空间’上的动力学,与我们在实验室观测到的物理现象,比如渐进自由和夸克禁闭,是一致的?”
“您的框架如何处理重整化?无穷大问题在您的‘层积’表述中会以何种形式出现?”
“这个理论与弦论或者圈量子引力等量子引力理论有潜在的联系吗?”
张诚从容应对,他坦诚地表示许多细节尚在探索之中,但也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思考方向和可能的解决路径。
他承认挑战巨大,但也表达了对自身理论框架潜力的信心。
他的回答,逻辑严密,既不回避困难,又充满了建设性,其展现出的深厚学养和冷静智慧,彻底折服了在场的师生。
讲座结束后,胡守钧院士激动地总结道:“感谢张诚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极其精彩、富有启性的讲座!
这不仅仅是数学向物理的渗透,更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深刻对话!
我相信,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都受益匪浅!
清华物理系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期待你常来交流!”
在热烈的掌声和众多意犹未尽的目光中,张诚离开了清华园。
夕阳西下,返程的车内,张诚靠在座椅上,微微闭目。
一天的交流活动,虽有些疲惫,但他的大脑却异常活跃。
上午与数学同行的讨论,下午与物理学家的碰撞,各种观点、问题、灵感在他脑海中交织、酵。
一些原本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一些未曾想到的联系开始浮现。
这次外出“活动”
,目的已然达到。
它不仅活动了筋骨,更极大地活跃了思维。
回到别墅书房,那盏台灯下,等待他的,将是对杨-米尔斯问题新一轮、或许更具洞察力的冲击。
春深访友,清华论道,只为在攀登科学险峰的征途上,积蓄更深厚的力量,辨别更清晰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