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像……”
他略一沉吟,找到了一个比喻,“不同于只观察一座已经建成的复杂建筑,我们试图去理解它的建筑设计图、施工流程以及材料相互作用的力学原理。
这个‘构建过程’本身,可能就蕴含着保证建筑稳定性(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和特定功能(如质量间隙)的关键信息。”
这个比喻让在座的诸位专家眼睛一亮。
郑教授若有所思地接口:“这听起来,似乎与代数几何中研究模空间和形变理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是通过研究一个‘参数空间’或‘族’的性质,来反推单个对象的性质。”
“确实存在联系。”
张诚肯定道,“‘层积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个高度动态化、并融入了特定演化规则的广义模空间。
其几何结构和上的‘动力学’,共同决定了我们所观测到的物理或数学现象。”
话题由此展开,从偏微分方程的现代理论,到代数几何的深刻工具,再到泛函分析在无穷维空间的应用……张诚虽然年轻,但他在交流中展现出的知识广度、思维深度以及对不同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让在座的资深研究员们频频点头,深受启。
他们提出的问题、分享的经验,甚至是一些无意的评论,也往往能给张诚带来新的视角,触动他脑海中某些尚未连通的节点。
这场非正式的小型研讨会持续了整个上午。
对于张诚而言,这不仅是放松,更是一次宝贵的思想梳理和灵感汲取。
对于其他研究员来说,这更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洗礼,张诚那独特的“层积”
视角,为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也投射了一道新的光线。
中午在科学院用了午餐,稍事休息后,张诚在赵伟的陪同下,乘车前往清华大学。
这是应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着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守钧院士的再三邀请。
胡院士在得知张诚开始深入钻研杨-米尔斯理论后,便极力邀请他来清华物理系做一场讲座,与物理学家们交流思想。
下午一点,清华大学理科楼的一间报告厅内,已是座无虚席。
不仅物理系的教授、研究员、博士后和研究生们几乎全部到场,还吸引了许多数学系、甚至工程相关院系的师生。
所有人都想亲眼见一见这位传奇的菲尔兹奖得主,听听他对物理学核心问题的见解。
胡守钧院士亲自在报告厅门口迎接张诚。
他是一位精神矍铄、头花白的老者,看到张诚,热情地握住他的手:“张诚教授,欢迎欢迎!
可把你盼来了!
我们物理系的同仁们,可是对你这位‘跨界高手’期待已久了!”
“胡主任,您太客气了。
叫我小张就好。”
张诚谦逊地回应。
在胡院士的陪同下,张诚步入报告厅。
瞬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伴随着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许多人是第一次见到张诚本人,他年轻的容貌与那沉静如渊的气度形成的反差,让众人心中惊叹不已。
讲座的主题是胡院士与张诚商议后定下的,颇为巧妙:《从“历史层积”
的视角看现代物理中的若干基本问题》。
没有过多的寒暄,张诚直接开始了他的报告。
他先用简洁清晰的语言,介绍了“历史层积动力学”
的基本哲学思想和数学核心,着重强调了其“过程导向”
和“信息结构化累积”
的特点。
然后,他话锋一转,将这一框架引向了物理学的疆域。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有路径积分表述,其核心是对所有可能时空历史的求和。
这与我框架中的‘历史层积’,在理念上有着深刻的共鸣。
但路径积分面临着测量、诠释和数学严格性的挑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凝神倾听的物理学家们。
“或许,‘层积’的概念,可以提供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重新表述路径积分,使其建立在更严格的几何或代数基础之上。
例如,将‘历史’视为在某个精心构造的‘层积空间’中的轨迹,而路径积分则对应于在这个空间上某种‘平均’或‘投影’操作。”
这个大胆的设想,立刻引起了台下的一片低声议论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