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冬日的萧瑟早已被京城的盎然春意所取代。
四合院的海棠、路旁的桃花次第开放,杨柳吐露新绿,空气中弥漫着生命复苏的清新气息。
转眼间,日历已翻至2oo7年的四月末。
在京郊别墅那方静谧的“书斋”
里,张诚如同一位沉静的潜水员,在过去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持续深潜于杨-米尔斯理论的量子海洋深处。
进展,无疑是有的。
他对“历史层积动力学”
框架在规范场论中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构想,初步构建了“层积空间”
上描述规范等价类演化的数学语言,甚至在一些简化模型上取得了一些鼓舞人心的局部成果,验证了某些关键思路的可行性。
然而,那最终的目标——严格证明存在性与质量间隙——依然如同海市蜃楼,看似清晰,却遥不可及。
横亘在前的,是几个极其棘手的核心障碍:如何在高维、非线性的“层积空间”
中精确定义并处理路径积分?如何克服在连续极限下必然出现的、更为复杂的散问题?最关键的是,那个决定性的“质量间隙”
机制,其严格的数学表述依然笼罩在迷雾之中。
张诚清晰地认识到,纯粹的闭门造车,长时间困于单一的思维模式,可能会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境地。
他的大脑需要新的刺激,需要与不同领域的智慧进行碰撞,需要从外部汲取灵感,也需要活动一下身体。
于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他决定暂时离开别墅“书斋”
,外出“活动活动”
。
他的第一站,自然是中科院研究所。
没有提前大张旗鼓的通知,他只让赵伟告知了孙所长一声。
当张诚的身影出现在高等研究所那熟悉的小楼里时,立刻引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
无论是走廊里偶遇的研究员,还是办公室里的助理,都纷纷投来惊喜和敬佩的目光,低声问候着“张教授好”
。
他的到来,仿佛一股清新的春风,吹皱了这潭深邃的“学术大湖”
。
孙所长早已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等候,见到张诚,脸上顿时绽开了自内心的笑容,上前热情地揽住他的肩膀:“好小子!
总算舍得出来透透气了?我还以为你要在你那别墅里修炼成仙了呢!”
“孙所长。”
张诚微笑着回应,“我出来走走,换换脑子。”
孙所长将张诚请进办公室,沏上好茶。
两人刚落座,闻讯赶来的几位与张诚相熟的核心研究员,如专攻偏微分方程的刘研究员、研究代数几何的郑教授等,也都不约而同地“恰好”
来到所长办公室,名为汇报工作,实则是想与这位久未露面的天才交流一番。
办公室很快就坐满了人,气氛轻松而热切。
大家都很关心张诚的近况,但又深知他研究内容的敏感性和前沿性,不便直接询问具体进展。
孙所长呷了口茶,笑着开启话题:“怎么样?这次闭关,想必又有所得吧?看你这气色,沉稳依旧,眼神里的光可是更亮了。”
张诚放下茶杯,语气平和:“确实在思考一些问题,主要是关于将‘层积’的思想应用到更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上。
目前有一些初步的框架性想法,但距离真正解决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方法论,而非具体难题。
专攻偏微分方程的刘研究员立刻抓住了关键:“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是流体还是场论?这类问题的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和正则性,历来是难点中的难点。
你那个‘层积’视角,是试图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去约束解的行为吗?”
这正好问到了张诚思考的核心区域之一。
他点了点头,开始以一种相对通俗但绝不失深刻的方式,阐述他的思路:
“可以这么理解。
传统的pde研究,往往聚焦于方程本身和初始边界条件。
而‘层积动力学’尝试引入一个‘信息累积’的维度。
我们不再仅仅看系统在某个时刻的状态,而是考察其状态是如何通过一系列‘微观’或‘内在’的规则,在‘历史’中逐步构建起来的。
这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