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
?与他用数学符号构建模型,描述宇宙规律,在精神的本质上,似乎有着遥远的、一脉相承的联系。
一种跨越数千年的智力活动,在这一刻,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串联了起来。
颐和园:自然的韵律与和谐的智慧
离开庄严肃穆的紫禁城,车行至颐和园。
扑面而来的是另一种气韵——灵动、秀美,充满了人工巧思与自然山水的和谐共融。
漫步在昆明湖畔,看万寿山倒映在碧波之中,长廊如彩带般蜿蜒,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
这里的布局,不再强调绝对的轴线和对仗,而是追求“步移景异”
、“曲径通幽”
的意境美。
设计者巧妙地借景西山,将园内园外的景色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
的至高理想。
张诚乘船泛舟湖上,微风拂面,水波不兴。
他的大脑处于一种难得的放松状态,不再强行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数学难点,而是任由思绪飘散。
他想起自己自幼背诵的那些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经典,《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
,《周易》中的“阴阳相生”
,《论语》中的“过犹不及”
……这些话语,在过去更多是作为一种知识储备存在于记忆中。
但此刻,置身于这巧夺天工、宛若天成的园林之中,这些话语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变得鲜活而具体。
“道法自然”
,不正是在提醒研究者,要尊重问题本身的内在规律,而非强行套用僵化的模式吗?黎曼猜想,这个关于自然数(素数)分布核心规律的猜想,其真正的解答,或许就隐藏在某种更深层次的“自然”
结构之中,需要他去现、去顺应,而非去“征服”
。
“阴阳相生”
,那种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思想,是否也能映射到数学结构中?实数与虚数,连续与离散,有限与无限,局部与整体……这些数学中常见的对立概念,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更深层次的、动态的“相生”
关系,共同构成了eta函数那神秘而优美的行为?
在谐趣园那精巧的亭台水榭间徘徊,他体会到了“尺度变换”
的妙用。
一池碧水,数峰假山,通过精心的布局和视线的引导,营造出了远其物理尺寸的深远意境。
这与他正在思考的,关于黎曼猜想中不同“尺度”
下零点分布规律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隐隐呼应。
也许,理解eta函数的关键,不在于盯着那无穷无尽的零点序列本身,而在于把握那个控制着所有尺度下行为的、更基本的“生成机制”
或“动力学原理”
,就像这园林的设计理念,控制着每一处局部景致一样。
国家博物馆:文明的积淀与精神的传承
下午的行程,是国家博物馆。
走进那宏伟的展厅,如同步入了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
从远古的石器、陶器,到商周的精美青铜;从秦汉的威武兵马俑,到唐宋的绚烂瓷器与书画;从元明清的多元文化交融,到近现代的抗争与复兴……一件件国宝级文物,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站在司母戊鼎那巨大的形制面前,感受到的是上古文明的磅礴力量与精湛技艺;凝望四羊方尊那奇巧的造型与纹饰,惊叹的是古人非凡的想象力与艺术表现力;欣赏《清明上河图》的长卷(复制品),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北宋汴京那鲜活生动的市井生活……
这种直观的、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冲击,是任何书本阅读都无法替代的。
张诚感到自己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归属感,油然而生。
他意识到,自己并非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这条浩荡文明长河中的一滴水,是这片厚重土地孕育出的一颗果实。
他所从事的、看似抽象而遥远的数学研究,同样是这个文明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伟大传统的一部分。
那些背诵过的句子,再次涌上心头,却带着全新的重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天行健,君子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