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不息。”
过去,这些或许只是激励性的格言。
但此刻,站在国家博物馆,置身于这浩瀚的历史积淀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些话背后,那份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深沉使命感与不朽精神。
他的数学探索,不仅仅是个人的智力游戏,更是这种“继绝学”
、“求索”
、“自强不息”
精神在当代的科学实践。
一天的游览,临近尾声。
当张诚坐回车内,驶离国家博物馆时,夕阳的余晖将北京城染成了一片温暖的金色。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看似在休息,但脑海中,却正经历着一场无声的风暴。
故宫的秩序磅礴,颐和园的自然和谐,国博的文明积淀……这些看似与数学毫无关系的景象、感受与思考,如同无数道溪流,汇入了他那因长时间专注而略显“干涸”
的思维河床。
它们没有直接提供解决黎曼猜想的具体公式,却仿佛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冲刷、滋养、重塑着他的思维“基质”
。
那种因高度抽象和长时间聚焦而产生的“黏滞感”
消失了,大脑仿佛被重新注入了活力,变得异常清明和开阔。
突然,就在车流等一个红绿灯的片刻寂静中,一个念头,如同破开云层的阳光,骤然照亮了他的脑海!
他想起了在故宫感受到的“时间层叠”
,想起了在颐和园体会到的“尺度变换”
与“生成机制”
,想起了在国博感受到的“文明积淀”
与“动态传承”
……
如果将黎曼eta函数,不再仅仅视为一个静态的、等待分析的函数对象,而是视为一个动态的、在某种“数学时间”
或“算术空间”
中“演化”
的“文明体系”
的某种“历史记录”
或“涌现特征”
呢?
那些非平凡零点,或许不是孤立的、需要一个个去捕捉的点,而是这个更深层次的、动态的“算术-几何文明”
在其演化过程中,由于内在的“动力学规律”
和“对称性破缺”
,所必然产生的、具有特定统计规律的“遗迹”
或“纪念碑”
!
就像紫禁城的建筑是明清帝国秩序的“遗迹”
,国博的文物是中华文明演化的“纪念碑”
一样!
理解零点的分布,关键在于理解那个“生成”
它们的、活生生的“母体文明”
的内在法则!
这个想法,比他之前那个关于“母结构”
的灵感更加宏大,也更加……富有诗意和哲学意味。
它将他一天游览所感受到的关于秩序、自然、时间、历史、文明的所有冲击,与他所面临的数学核心难题,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他猛地睁开了眼睛,眸子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如同现新大陆般的光芒。
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迫切想要回到书房,将这份突如其来的、受古老文明启迪而生的全新构想,转化为严谨数学语言的冲动。
“陈刚同志,”
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熟悉他的人能听出其中一丝不同寻常的锐气,“直接回家。”
“是!”
陈刚没有多问,熟练地调整了方向。
游目骋怀,意在畅神。
一日之游,看似闲笔,却于无声处,为那场静默的智力远征,注入了来自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磅礴伟力与全新视角。
新的思路,已在古老智慧的浇灌下,破土萌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