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都国际机场,舷窗外是北京冬日熟悉的、带着些许灰蒙却又蕴含着巨大能量的天空。
与离开时的归心似箭不同,此刻的张诚,内心是一片沉淀后的宁静与明晰。
家乡的温暖与喧嚣已成为滋养心田的养分,如今,是时候回归属于他的那片孤独而壮丽的思维疆场了。
他没有选择立即前往中科院研究室。
那里固然设备齐全,但经过一个春节,难免会有各种拜访问候、事务交接,需要时间去重新进入那种极致的专注状态。
他需要一段不受干扰的“缓冲期”
,来完成一项搁置已久的计划。
车辆驶向他位于京郊的那处由国家安排的居所。
这里环境清幽,安保严密,独栋的别墅设计确保了绝对的私密性。
内部的装修并非奢华风格,而是以简洁、舒适、实用为主,大量运用了原木和浅色调,营造出一种让人心静的禅意。
最令他满意的是那个占据整整一层、经过特殊隔音和光线处理的书房,以及一间配备了高性能计算节点和高专线网络的小型数据处理室。
这里,将是他暂时避开外界纷扰的“潜修之地”
。
生活助理李静和科研助理赵伟早已接到通知,提前一天返回,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
房间一尘不染,冰箱里塞满了根据张诚口味和营养需求采购的新鲜食材,书房的书桌和数据处理室的工作站都已调试到最佳状态。
“张教授,欢迎回来。”
李静接过张诚简单的外套,脸上带着专业的微笑,“房间已经按您的要求准备好了。
您看是先用点餐点,还是先休息一下?”
“谢谢李姐,我在飞机上用过餐了。
接下来两天,如果没有极其重要的事情,请不要打扰我。
饮食放在门口就好。”
张诚的语气平和,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注决心。
“明白。”
李静点头,悄然退下,开始准备一些易于保存、随时可以取用的健康茶点和简餐。
赵伟则上前一步,递上一个平板电脑:“张教授,这是近期积累的、经过初步筛选的学术邮件和会议邀请摘要。
另外,您之前让我关注的几个预印本服务器上,最近出现了一些可能与您之前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章,已经做了标记。”
张诚接过平板,快浏览了一遍,心中已有计较。
他将平板递还给赵伟,吩咐道:“赵博士,邮件和邀请暂时全部婉拒或搁置,统一回复模板你来拟定。
那些预印本,等我出关后再看。
这两天,我需要绝对安静。”
“好的,我立刻处理。”
赵伟毫不拖泥带水,转身便去执行。
他深知这位年轻雇主的风格,一旦进入状态,效率高得惊人。
遣退了助理,张诚独自步入宽敞静谧的书房。
他没有急于打开电脑,而是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庭院中精心修剪的、在冬日里依然保持着苍翠的松柏,静静地站了一会儿。
他在进行一种内在的“切换”
,将身心从假期的松弛模式,调整到高度凝聚的科研攻坚状态。
片刻后,他坐到那张宽大的书桌前,打开了那台连接着中科院算中心远程节点和个人加密数据库的顶级工作站。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完成并投出那两篇早已在他脑海中酝酿成熟,却因种种考量而迟迟未的压轴论文。
这两篇论文,源自他刚进入大学时,系统布的那个要求完成十篇世界顶级期刊标准论文的初始任务。
在过去两年多里,他陆陆续续、有控制地表了其中的八篇,每一篇都在相关领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逐步奠定了他“天才”
的地位。
起初,是出于不过分惊世骇俗、以免引来过多无法应对的关注和压力的考虑。
随后,是“玄穹”
、“乾穹”
以及哥德巴赫猜想等更为紧迫和重大的项目接踵而至。
如今,这些大型挑战告一段落,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国家的保护也已今非昔比,是时候为这个初始任务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他下一个阶段的研究,扫清最后的“欠账”
,轻装上阵。
他调出了两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放着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