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诚那篇题为《ap1eteproofofthego1dbajecture》的论文,通过电子邮件系统跨越太平洋,悄然抵达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年刊》编辑部的服务器时,它所引的内部震动,远非寻常投稿可比。
负责初步筛选稿件的助理编辑,是一位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数学家。
当他看到投稿人姓名栏那个熟悉而又特殊的“hg”
时,心脏猛地漏跳了一拍。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下意识地揉了揉,确认无误后,立刻从座位上弹了起来,甚至顾不上撞倒了的桌上的咖啡杯,拿着打印出来的论文,以最快的度冲向了编辑部主编的办公室。
“约翰逊博士!
紧急情况!
是那个张诚!
他……他投稿了!
标题是……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证明!”
助理编辑气喘吁吁,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形。
主编罗伯特·约翰逊博士,一位年过六旬、头银白、以严谨和沉稳着称的数学家,正准备端起他的下午茶。
听到助理编辑的话,他的手停在半空,眉头瞬间锁紧,接过那张薄薄的纸页。
“go1dbach…”
他低声念出这个在数论领域如同圣杯般的名字,目光锐利如鹰,“你确定是那个来自中国的张诚?之前表非交换几何应用于凝聚态的那个年轻人?”
“确定!
就是他!
投稿系统信息完全匹配!”
约翰逊博士放下茶杯,脸上没有了丝毫悠闲之色。
他深知这个名字的分量。
张诚之前那篇关于摩尔晶格的论文,其展现出的深刻数学洞察力和跨领域融合能力,已经让《数学年刊》的编委们印象深刻。
如今,这个年仅十一岁(根据他们掌握的信息)的少年,竟然将目标对准了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声称完成了证明!
这要么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突破,要么……就是一个足以震动学界的巨大乌龙。
但以张诚过往的声誉和严谨,后者的可能性极低。
“立刻启动最高优先级处理程序!”
约翰逊博士没有任何犹豫,果断下令,“跳过所有常规排队和初步审查,直接进入特邀审稿阶段。
通知所有在线的资深编辑,十分钟后紧急视频会议!”
《数学年刊》这台精密运转的学术机器,因为张诚的投稿,瞬间进入了负荷状态。
十分钟后,编辑部核心成员会议上,气氛凝重而兴奋。
“先生们,情况大家都清楚了。”
约翰逊博士开门见山,“张诚投稿声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鉴于投稿人的既往成就和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我提议,立即组建一个特设的、最高规格的联合审稿团。
我们需要这个领域内最顶尖、最受尊敬、同时也最具批判性的头脑来共同审查这篇论文。”
建议得到一致通过。
编辑部动用了全部的人脉和影响力,在极短的时间内,联系并说服了六位数学界的泰山北斗,组成了一个堪称“梦幻阵容”
的审稿团。
这六位审稿人,分别来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剑桥大学、巴黎法兰西学院、波恩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以及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们无一不是菲尔兹奖或沃尔夫奖得主,是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乃至整个纯数学领域的执牛耳者。
其中,就包括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做出过里程碑式贡献、以苛刻严谨着称的几位老牌大师。
论文的加密副本被迅分给六位审稿人。
一场数学史上可能最为紧张、最为严苛的审查,就此拉开序幕。
最初的反应,几乎是清一色的震惊与怀疑。
“拓扑筛法?算术空间的非交换几何?这……这思路太诡异了!”
一位审稿人在初次浏览引言和核心思想后,忍不住在私人邮件中向约翰逊教授表达了他的难以置信,“这完全偏离了所有传统的路径,像是从外太空飞来的灵感。”
“我需要时间,很多时间。”
另一位以挑剔细节闻名的审稿人回复道,“他的定义体系非常新颖,甚至有些……反直觉。
我必须确保这些基础是绝对牢固的。”
然而,随着审稿的深入,最初的怀疑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