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逐渐被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惊叹所取代。
审稿人们很快现,张诚构建的数学框架,虽然奇特,但其内部逻辑之严密、结构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
他引入的新概念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经典的数论对象建立了深刻而自然的联系。
那些看似跳跃的步骤,在他精心铺垫的引理和命题的支撑下,变得顺理成章。
审查过程是极其艰苦的。
六位大师几乎放下了手头所有其他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对这篇论文的“拷问”
中。
他们通过编辑部建立了一个加密的讨论群组,不断地提出疑问、指出可能存在的模糊之处、要求更详细的推导过程。
编辑部作为中转站,将这些问题和意见整理后,匿名反馈给张诚。
而张诚的回应,则再次让审稿团感到震撼。
他的解答清晰、精准,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提问者困惑的根源,并提供更深入的阐释或补充推导,其反应度和对自身理论体系的掌控力,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轻的学者,更像是一位在此领域深耕数十年的开创者。
“不可思议……”
一位来自巴黎的审稿人在群组中感叹,“他对这个框架的理解,已经到了如臂使指的程度。
我提出的那个关于‘拓扑荷’在特定序列下行为的疑问,他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给出了完美的补充证明,而且方法极其巧妙。”
“我不得不承认,”
另一位原本最为怀疑的审稿人,在反复验算了论文中一个关键的不等式后,写道,“这个‘拓扑筛法’的估计精度,确实越了所有已知的筛法工具。
它似乎真的捕捉到了素数分布中某种更深层次的、我们之前忽略了的结构性信息。”
质疑的声音在坚实的逻辑和完美的回应面前,逐渐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识的悄然形成。
经过长达数周夜以继日的紧张审查,当最后一位,也是最为德高望重的审稿人,在群组中出“经过最严格的检查,我未现证明中存在任何逻辑漏洞。
这篇论文是成立的。”
这条信息时,整个虚拟空间仿佛都安静了片刻。
六位数学界的巨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彼此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激动。
哥德巴赫猜想,这个自1742年提出,困扰了无数天才头脑近三个世纪的数学难题,真的被解决了!
而且是以一种如此出人意料、如此深刻优美的方式!
约翰逊博士在收到审稿团的最终联合结论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久久无言。
他知道,自己正在见证历史。
没有片刻耽搁,在征得所有审稿人同意后,《数学年刊》编辑部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鉴于该论文的极端重要性和已通过的无与伦比的严格审查,决定直接接收论文,并立即安排在最新一期的要位置表,无需任何修改!
通常,即使在《数学年刊》,论文从接收到正式刊印也需要数月的排版和校对时间。
但这一次,一切常规流程都被打破。
整个编辑部为这一篇论文开足了马力,以最高的优先级进行排版、校对,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颗数学界的“核弹”
公之于众。
当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电子版先行)在官方网站上布,那篇题为《ap1eteproofofthego1dbajegg”
的论文,赫然出现在页最顶端时,它所引的,将不再是编辑部内部的震动,而是一场席卷全球数学界,乃至整个科学世界的滔天巨浪。
惊雷无声,却已震动九霄。
基石之问,终得圆满回响。
一个延续了近三百年的数学传奇,在这一刻,被一位来自东方的少年,画上了终结的句点。
而属于张诚的传奇,无疑才刚刚进入一个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