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金陵古都的梧桐尚未抽芽,但空气中已隐约浮动着一丝属于江南早春的湿润与生机。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这座承载着百年文脉的学术殿堂,在这一天,迎来了一位极其特殊的客人——年仅十一岁的张诚。
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校园里,海报上那张稚嫩却眼神沉静的面孔,与“朗兰兹纲领”
、“凯勒几何”
、“周氏猜想证明者”
等一连串重量级头衔并列,形成了一种极具冲击力的反差。
不仅是南大本校的数理科学、天文、物理、乃至哲学系的师生翘以盼,周边高校,乃至从上海、北京、合肥等地闻讯赶来的学者也络绎不绝,使得原本庄严肃穆的校园,平添了几分节日般的躁动与期待。
报告安排在历史悠久、能容纳近千人的大礼堂。
清晨,离报告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礼堂外已是人头攒动,队伍蜿蜒曲折。
学生们抱着笔记本和专着,兴奋地低声交谈;教授们三三两两,面色凝重中带着期盼;更有不少媒体记者架设好了设备,严阵以待。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扇尚未开启的礼堂大门上。
上午:宏观视野与哲学思辨——“认知的边界与知识的统一”
九点整,礼堂大门开启,人群如潮水般涌入,片刻之间,上下两层座无虚席,过道和后方空地也挤满了人,气氛热烈得仿佛能点燃空气。
当主持人——南大数学系德高望重的陈院士,用激动而简短的开场白介绍后,张诚稳步走上了讲台。
他依旧是一身简单的衣着,身材在宽阔的讲台和巨大的显示屏映衬下,显得愈瘦小。
然而,当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时,一种无形的、名为“智慧”
的气场瞬间弥散开来,让所有的喧嚣自然而然地平息。
他没有立刻切入具体的数学公式,而是以一种舒缓而清晰的语调,开始了他的报告。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感谢各位莅临指导。
今天上午,我想暂时抛开具体的符号与推导,与大家探讨一个或许更为根本的话题——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以及不同领域的知识,是否在深处共享着同一个源头。”
开场白便与众不同,将众人的思绪从具体的数学难题,引向了更广阔的哲学苍穹。
他先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谈及证明周氏猜想时,从纯数论思维到引入几何视角的转变;又讲到在沟通朗兰兹纲领与凯勒几何时,理论物理的直觉所给予的关键启示。
他并没有炫耀自己的成果,而是以一种反思和剖析的姿态,将这些突破视为案例,用以阐述他的核心观点。
“我们常常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学科范式内思考,”
张诚的声音通过优质的音响系统,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视为彼此隔绝的岛屿,每个岛屿有自己的语言、工具和待解决的谜题。
我们努力地在各自的岛上深耕,解决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并没有错,这是知识积累的基石。”
他话锋一转:“但是,当我们面对那些最深刻、最本质的难题时,往往会现,岛屿本身的边界,成了我们认知的桎梏。
周氏猜想关于素数分布的奥秘,朗兰兹纲领关于数论与几何的宏大统一,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完全存在于任何一个单一的岛屿上。”
他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话:“‘我们无法用制造问题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
’我认为,这句话的含义,不仅指代思维的深度,更指代思维的‘维度’或‘视角’。
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俯瞰所有知识岛屿的‘元视角’,一种能够理解这些岛屿为何以当前形态存在、它们之间隐藏着怎样深层次联系的‘统一框架’。”
台下鸦雀无声,无论是年轻的学生还是资深的学者,都被这宏大的议题和演讲者清晰的思辨所吸引。
许多哲学系的教授频频点头,眼中露出惊喜之色,他们没想到一位数学家,尤其是一位如此年轻的数学家,对认识论有如此深刻的洞见。
张诚继续阐述,他将数学描述为“描述所有可能结构的语言”
,将物理描述为“在数学提供的可能性中,筛选出与我们所在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