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着“意志气概”
、“志趣性格”
、“主观偏激”
三者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文章最后提出的“善驭意气”
的修身之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框架,”
主持研讨的青年教师感叹,“它虽然用的是古文形式,但蕴含的哲学思考却是现代的、深刻的。
这个张诚,了不得!”
未名上,关于《意气论》和张诚的帖子瞬间屠版。
【标题:跪了!
九岁神童《意气论》登上学报!
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标题:理性讨论,《意气论》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到底在什么水平?】
【标题:谁能告诉我,这个张诚到底是学数学的还是学中文的?】
【标题:我感觉我在北大读了假大学……】
跟帖者无数,有惊叹,有质疑(但很快被事实打脸),有膜拜,更有深深的自省。
张诚的“神童”
之名,以前或许还局限于数学和少数知情者圈层,此刻,却以其横扫文史领域的绝对实力,真正响彻了整个燕园。
以前或许还有人因其年龄和“偏科”
数学而心存疑虑,此刻,这份疑虑在《意气论》的煌煌文采与深刻思辨面前,彻底烟消云散。
他不再是“那个数学很好的小孩”
,而是公认的、全方位的、令人绝望的“学神”
。
甚至连北大校长都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拿着学报笑着对各位院长说:“看看,这就是我们联合培养计划的学生!
文理兼修,这才是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有的样子!
诸位,压力大不大啊?”
燕园的风,很快也吹到了隔壁的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学子们素来以务实、理性着称,但《北大学报》上这篇出自九岁孩童之手的《意气论》,依旧让他们无法淡定。
清华人文学院的教授们在收到学报后,第一时间在教研活动中进行了研讨。
“北大……真是捡到宝了啊!”
一位清华中文系教授喟然长叹,“此文气象,非池中之物。
假以时日,若此子潜心文史,成就不可限量。
可惜,听说他主攻数学。”
另一位历史系教授则更关注文章的思想性:“最难能可贵的是其历史洞察力与辩证思维。
你看他对项羽、苻坚、关羽失败原因的分析,并非简单归咎于性格,而是点出了‘意气’失控与具体情境结合的悲剧性。
这种见识,很多历史专业的研究生都未必具备。”
清华的校园论坛上,也难免泛起一股“别人家的孩子”
的酸涩与敬佩交织的复杂情绪。
“隔壁这是要逆天啊?数学碾压就算了,文史也来降维打击?”
“我特意去查了,真的是那个八省联考第一、现在十三校联合培养的张诚……”
“完了,以后我妈骂我又有新素材了:‘看看人家北大的张诚,九岁都能在学报文章了!
你呢?’”
“话说,我们清华的‘姚班’、‘智班’有没有这样的苗子?不能光在理工科被比下去啊!”
不仅清华,京城其他高校,如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以人文社科见长的学府,也迅关注到了这篇奇文。
相关领域的教师和学生都在议论纷纷,张诚的名字和“神童”
称号,伴随着《意气论》的传播,真正走出了北大,在都高校圈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许多教授将其作为范例,在课堂上激励学生要拓宽知识面,培养跨学科思维。
一些嗅觉灵敏的媒体记者,也注意到了这股在高校圈内涌动的暗流。
一个九岁孩童在顶尖大学学报上表高质量古文议论文,这本身就是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
开始有记者尝试联系北大校方和张诚的导师,希望能进行采访,但都被北大以“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避免过度打扰”
为由,谨慎地挡了回去。
风暴中心的宁静
与外界的纷纷扰扰、惊叹赞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风暴中心的张诚本人。
他依旧住在未名湖畔的临湖苑,生活规律而平静。
王淑萍老师将他保护得很好,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