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了外界的过多信息,只是简单告知他《意气论》被学报刊登了,并转达了徐院士和几位文史老先生的赞扬。
张诚听后,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说了句“知道了,谢谢王老师”
,便再无更多表示。
仿佛那篇引起轰动的文章,与他并无太大关系。
他的心思,早已不在这已然过去的成绩上。
系统的十万数学经验值到账后,他的数学等级虽然还未突破到四级,但底蕴愈深厚,视野更加开阔。
他正在利用这段考核结束后的短暂空暇,系统地梳理脑海中更庞大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也在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偶尔在未名湖畔散步,会有一些认出他的学生投来好奇、敬佩的目光,甚至有人鼓起勇气上前打招呼,称他“张神童”
或“张同学”
,他只是礼貌地点头回应,态度温和却带着一种越年龄的疏离感,让人不敢过分打扰。
徐海院士也特意找他谈过一次话,一方面是祝贺他取得惊人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是提醒他,名声既是一种肯定,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希望他能保持初心,专注学问,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影响。
张诚认真地回答:“徐院士,您放心。
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那些虚名,于我如浮云。”
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让徐院士彻底放下心来。
此子心性之沉稳,远胜常人,未来的成就,或许真的会乎所有人的想象。
燕园内,关于《意气论》和张诚的讨论还在持续酵,“神童”
之名愈加响亮。
但张诚自己,却仿佛置身事外,在他的小小书房里,继续着他与数学宇宙的无声对话。
他知道,眼前的喧嚣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而他所追求的,是那隐藏在无数公式与定理背后,更为深邃和永恒的真理。
未名湖的冰层之下,春水已在悄然涌动。
而张诚这颗骤然升起的学术新星,其光芒,注定将照亮更为广阔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