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他在“姓名”
一栏郑重地输入“h,g”
,在“机构”
一栏,他斟酌了一下,填写了“pekguniversity(jottragprograof13universities)”
。
在“职称”
一栏,他选择了“student(specia1progra)”
。
最后,在引人注目的“orcidid”
(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标识符)一栏,他暂时留空了,他还没有注册这个。
上传论文正文,填写标题、摘要、关键词,选择稿件分类(他将其归入“微分几何”
和“泛函分析”
的子类),建议审稿人(他谨慎地没有建议任何具体人选,以避免不必要的联想),声明无利益冲突……一步步流程走下来,他操作得有条不紊,心态平和。
当最后点击“提交”
按钮,看到屏幕上出现“bissionessfu1!
(投稿成功!
)”
的提示时,张诚的心中并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澜。
没有狂喜,没有忐忑,只有一种“完成了必要步骤”
的平静。
至于投稿结果?他并不担心。
系统大爷已经认证了任务完成,十万积分和十万数学经验值都已安安稳稳地躺在他的账户里。
这无疑是对这十篇论文质量的最高背书。
他相信,《数学年刊》的编辑和审稿人,只要具备应有的专业水准,就不可能忽视这篇论文的价值。
最多,可能是在一些排版格式、引用细节上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处理完第一篇论文的投稿,他的目光转向了剩下的九个文件夹。
《一类稀疏确定性图上拉普拉斯算子的精确渐近与普适局部谱统计》
《标记曲线模空间的一个导出稳定性条件与内蕴紧化》
《对数相关高斯场与se1bergl函数零点的微观统计:通往算术动力学的桥梁》
《三维流形上(2)杨-米尔斯模空间的分层紧化与拓扑:通过能量标度与非交换剩余的精细分析》
《某类志村型朗兰兹对应的凯勒几何实现》
《从接触边界到光滑四维流形的范畴障碍:a∞-范畴及其越》
《越测度同构:通过谱冯诺依曼代数的形变为双曲系统建立的精细不变量》
《规范理论的范畴基础:从高阶作用量到内蕴量子化》
【关于梅森素数分布规律的讨论以及周氏猜测的证明】
看着这一长串光是标题就足以让绝大多数数学家感到窒息和迷茫的列表,张诚的嘴角不由泛起一丝复杂的苦笑。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薄薄的十篇电子文档,其中蕴含的数学能量是何等的惊世骇俗。
一个堪堪才满九周岁(过了农历年才正式满九岁)的孩子,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独立完成了十篇这种级别、这种跨度的论文?
这已经不是“天才”
二字可以形容的了,这完全出了现有科学认知和人类心理承受能力的范畴!
如果他不知死活,真的一股脑把这些成果全部抛出去,等待他的,绝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第一,他被全世界当成一个得了深度妄想症的精神病,最好的结局是被关进条件优渥的特殊研究机构接受“治疗”
和“观察”
。
第二,更可怕的是,他可能会被某些势力视为无法理解的存在,从而面临被“切片研究”
的极端风险。
人性经不起这样的考验,现有的学术秩序和世界观,也承受不住这样的冲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这个道理,他懂。
尤其是在他自身还如此弱小,缺乏足够自保能力的时候。
“潜龙在渊,勿用。”
他低声吟诵着古老的智慧。
现在,还不是他腾飞九天,震惊世界的时候。
他需要时间成长,需要依托十三校联合培养这个平台慢慢积蓄力量和声望,需要一个合理的、能被外界理解和接受的“崛起”
过程。
将这九篇论文雪藏起来,是当前唯一明智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