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专攻文学理论的专家补充道,眼神亮,“这已经出了应试作文的范畴,这是一篇具有独立学术价值的优秀议论文!”
经过最高级别专家组的联合审议,最终定调:此文满分,实至名归!
并且,将其作为新时代高考作文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之作,进行内部研讨与有限范围的资料分享。
然而,在这个信息传递达的时代,真正耀眼的光芒,是无法被完全遮掩的。
就在高考成绩即将放榜的前一天,国家级权威媒体《中国教育报》,在其头版显要位置,以半版篇幅,独家刊载了这篇《定位守道论》全文!
同时配了由考试中心权威专家撰写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文中盛赞该文“深得古文精髓,融汇古今思辨,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卓越的国学素养、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立的人格思考,是素质教育成果的生动体现,是文化自信在年轻一代身上的璀璨绽放。”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国教育报》的权威性,加上那篇本身就如璞玉出匣、光华自现的雄文,瞬间点燃了全国舆论场!
“惊现高考文言文满分作文!”
“《定位守道论》——来自考场的千年回响!”
“八岁神童再创奇迹,文言雄文征服高考!”
(尽管媒体初期尽力保密作者信息,但“八岁”
、“神童”
、“奥赛金牌”
这些标签与“文言文满分”
联系在一起,指向性太过明显,张诚的名字很快便被知情人士和强大的网友“扒”
了出来,与这篇作文牢牢绑定。
)
仿佛只是一夜之间,“张诚”
、“《定位守道论》”
、“高考文言文满分”
这些关键词,以爆炸性的度,席卷了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热搜榜的顶端、社交媒体的话题中心!
其热度,甚至过了同期所有的娱乐新闻和社会事件!
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紧急调整节目编排,邀请古典文学专家、教育学者进入演播室,逐段解析这篇雄文,分析其精妙之处,探讨其背后反映的教育意义和文化现象。
主持人和嘉宾们言辞激动,丝毫不吝赞美之词。
“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少年,用我们民族最典雅、最凝练的语言,阐述了对人生、对社会最深刻的思考!”
一位知名文化学者在电视节目中激动地说道,“这不仅仅是分数的胜利,这是文化的胜利,是精神的传承!
这篇文章,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深思!”
报纸、杂志纷纷开辟专版,连篇累牍地报道、转载、评论。
《定位守道论》的全文被无数报刊重新刊登,旁边附带着白话译文和名家赏析。
那些平日里严谨甚至有些刻板的新闻标题,此刻都充满了惊叹号:“绝世奇文!”
“天才之作!”
“华夏文脉,在新一代身上奔涌!”
网络上,更是沸腾如海!
“给大佬跪了!
我连白话文都写不利索,人家用文言文拿了高考作文满分!”
“这真的是八岁孩子写的?我感觉我这二十多年的饭白吃了!”
“看完《定位守道论》,我再也不敢说我学过古文了……”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学神张诚,请收下我的膝盖!”
“之前奥赛金牌我觉得还能理解,毕竟是理科天赋。
这次是纯文科的碾压啊!
文理双修,还都修到了天花板?!”
“我宣布,张诚就是我新的精神偶像!
求出版文集!”
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从学校师生到社会各行各业,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篇作文,谈论张诚这个名字。
他的“神童”
之名,这一次不再局限于教育圈或关注奥赛的特定人群,而是真正意义上地“声震华夏”
!
以前或许还有人因学科壁垒对奥赛金牌无感,但这一次,他用最具有普适性、最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文言文,在最具国民度的高考中,完成了对所有质疑者的终极征服!
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共鸣与认同,其带来的震撼和影响力,远数理化的单项竞赛金牌。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