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卷工作,在历经十余天高度紧张、封闭有序的鏖战后,终于徐徐落下帷幕。
各科分数经过反复校验、加权合成,最终成绩如同被无形之手精心编排的乐章,即将向它的创作者和亿万听众奏响。
而就在这成绩正式公布的前夕,一股由内部引爆的冲击波,已率先在极小的圈层内激荡开来,并迅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向更广阔的天地。
那篇在阅卷点内引地震的文言文满分作文《定位守道论》,其资料及专家鉴定意见,被作为极其特殊的案例,以最快传递度,上报至国家教育考试中心。
如同在一潭看似平静的深水中投下了一颗当量惊人的炸弹,其引的震动,从省级阅卷点迅蔓延至国家最高教育主管机构的核心层。
京城,国家教育考试中心的会议室内,气氛庄重得近乎凝滞。
几位负责语文命题与评价的专家,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审阅着投影屏上的《定位守道论》。
室内鸦雀无声,只有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以及偶尔因极度惊叹而难以自抑的、轻微的吸气声。
[《定位守道论》
夫太虚凝象,列宿各耀其辉;川岳疏形,百谷自安其壑。
故星躔有度而不紊,江海有涯而不溢,盖天地设位而万物得其所也。
观夫人生寰宇,亦犹星之悬天、舟之泛海,必审其方位而后可成其道也。
昔者屈子沉吟泽畔,非不知渔父之乐,然兰蕙之性岂甘同于蒿艾?遂怀石赴湘流,留《离骚》照汗青。
此守其志而彰其值也。
陶潜解绶归田,非不谙仕途之显,然松菊之节安肯折于斗米?故东篱采菊,令千载仰高风。
此安其位而全其真也。
由是观之,士之价值,非系于显晦,而在守道不移耳。
若夫范希文划粥断齑,处江湖则忧黎庶,居庙堂则固边防。
其《岳阳楼记》有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岂非立身有定,故能进退皆忧乐天下耶?至若张横渠立“为天地立心”
之誓,王阳明践“知行合一”
之旨,皆因定位明确,故能成万世师表。
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非虚言也。
然今之世,有逐利如鹜者,朝慕钟鸣鼎食,暮羡林泉高蹈,终岁惶惶若丧家之犬。
此正如《易》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昔赵括徒读父书,强居将位,卒使四十万甲胄尽埋长平;王安石锐意革新,然用人失察,终致青苗法成祸民之政。
故《礼记》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实为至理。
盖闻骐骥不服盐车,鸿鹄不栖榆枋。
人之在世,当审己度势:才若管仲,当展经纶于庙堂;性若林逋,可寄情怀于梅鹤。
昔孔圣赞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
之志,复叹颜回“箪食瓢饮”
之乐,是知价值之实现在乎适性循道,非必拘于显达也。
诚能明乾坤定位之义,守穷达不易之节,则虽处陋巷而声振金石,纵居卑位而德润四方。
如此,则个体之价值如明珠在渊,其光自耀;似美玉蕴璞,温润终彰。
岂不闻《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足矣!
]
这些见惯了天下英才、审阅过无数奇思妙想的老先生们,此刻脸上的表情,与当初省里那些专家如出一辙——从最初的审慎,到逐渐的惊异,再到难以掩饰的震撼,最终化为一种现瑰宝般的激动与欣慰。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啊!”
一位满头银、在古典文学界泰山北斗级的老教授,摘下眼镜,用力揉了揉眉心,仿佛需要缓解这文字带来的冲击,“此文气韵之贯通,立意之高远,功底之扎实,莫说是高考考场,便是放入古代科举殿试策论之中,亦属上乘之作!
其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而毫无斧凿之痕;其论述思辨,层层递进而直指内核精髓。
这绝非简单背诵模仿所能及,这是真正的‘化用’,是真正读通了书、明悟了理才能有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它完全契合题目要求,对‘位置’与‘价值’的探讨,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现实的批判性,更有越时代的哲学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