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同村边那条小溪,看似平静,却在不经意间悄然流淌。
张诚直接入读三年级引的轰动,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涟漪逐渐扩散至整个乡镇,甚至连邻近几个村子都听说了半山村出了个四岁上三年级的“文曲星”
。
最初的日子里,他无疑是学校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好奇的目光追随,课间时常有其他年级的学生趴在三年级教室的窗口,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看,就是他,才四岁!”
“听说他认的字比老师还多!”
“真的假的?看起来好小一只……”
同班的孩子们,最大的已经九岁多,几乎是张诚年龄的两倍。
起初,他们对这个“小豆丁”
同学充满了新奇,也有些许的不服气。
但张诚用自己的方式很快融入了集体。
他从不恃才傲物,反而显得格外沉静谦和。
当有同学遇到不会的题目,他会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耐心讲解;集体活动时,他也尽力参与,虽然体力上无法与大孩子们相比,但那份认真态度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他的知识储备远同龄人,甚至在某些方面越了老师课堂所授。
语文课上,他能引经据典(当然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数学课上,他思维敏捷,常常能提供多种解题思路。
渐渐地,同学们由最初的好奇、质疑,转变为由衷的佩服和接纳。
在这个质朴的乡村小学,实力是赢得尊重最快的方式。
校园生活对于张诚而言,平静而规律。
课堂上的知识对他几乎没有挑战,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如何合理利用时间进行“前”
自学,以及完成系统布的任务上。
就在入学后不久,系统界面再次泛起了微光:
【任务布:经义初窥】
【任务要求:熟练背诵并理解《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之核心篇章与主旨。
】
【任务奖励:积分+1o,经验值+1o(可任意分配)。
】
这个任务的难度,远非之前的蒙学背诵可比。
“四书五经”
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礼仪等多个方面,要求“理解”
更是需要深入其思想内涵。
但对于拥有过目不忘能力和成熟思维能力的张诚而言,这更像是一次系统性的国学思想洗礼。
他通过父亲张建军再次从省城寄回的相关书籍(这次的要求让张建军愈觉得儿子志向不凡),开始了沉浸式的阅读与思考。
白天在学校,他完成课堂作业后,便悄然翻阅这些典籍;晚上回到窑洞,则在油灯下(后来家里条件稍好,换了更亮的灯泡)潜心钻研。
他将字词句的训诂、章句的解析与前世的人生阅历、社会观察相互印证,往往能生出更深切的感悟。
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更能体会知识积累与应用的快乐;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他对个人成长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读《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那股刚健奋进的精神深深激励着他。
这个过程,并非单纯的记忆,而是真正的思想淬炼。
他的眼神愈沉静深邃,言谈举止间,偶尔会流露出一丝与年龄绝不相符的沉稳与通透。
任务的完成水到渠成。
当他对这些经典的核心要义融会贯通,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其精妙时,系统提示如期而至:
【叮!
任务【经义初窥】完成!
】
【奖励放:积分+1o,经验值+1o。
】
没有丝毫犹豫,张诚将这丰厚的5o点经验值,再次全部投入数学学科。
刹那间,他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似乎又被无形地梳理和强化了一遍,对于数量、空间关系的理解更加敏锐。
【数学:等级o(2o1oo)】
经验条稳步增长,虽然距离点亮第一级还有距离,但每一步都走得无比坚实。
……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黄土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