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凌晨醒来,林怀安(郝楠仁)没有立刻起床,而是在脑海中复盘昨日王韭聪挑衅的一幕。
心跳似乎仍有余悸,但更多的是一种闯关成功后的疲惫与清醒。
他拿出一个简陋的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顶端写下:情绪日记。
他简要记录了事件经过、自己当时的愤怒与紧张,以及最终选择冷静应对的心理过程。最后,他写下反思:
“环境阻力是常态。冲动与畏惧是本能,但无助于达成目标。冷静,并非懦弱,是更高级的力量。下次类似情况,可尝试更早无视,减少内耗。”
合上日记本,他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
将情绪转化为文字,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理排毒和策略复盘,有助于他更客观地看待挫折,保持心态稳定。
晨读课前,林怀安看到班长谢安平正在收作业。
他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
谢安平为人稳重,成绩在丙班名列前茅,是潜在的“外援”对象。
“谢班长,”
林怀安语气诚恳,“打扰一下。我……最近在尝试重新梳理知识点,感觉效率不高。听说你的笔记很清晰,不知能否借我参考一下学习方法?”
谢安平有些意外,推了推眼镜,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近来变化巨大的同学。
他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反问:
“你具体是哪个科目觉得吃力?”
“数学和史地,”
林怀安如实相告,“感觉知识点散乱,记不住,用不上。”
谢安平沉吟片刻,说道:
“笔记是个人思路,直接借可能不适合你。不过,方法可以探讨。比如数学,不能死记公式,要理解推导过程,最好自己整理一遍公式体系。史地则要抓住时间线和地图脉络。”他顿了顿,“放学后如果你有空,可以一起讨论下。”
首次交流虽未直接借到笔记,但获得了更宝贵的方**指点和平等的交流机会,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上午课间,林怀安结合谢安平的建议和系统提供的【动态学习导航图(残缺)】的提示,开始重点攻克“记忆”难题。
他想起了著名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新学的知识在最初几天遗忘速度最快,必须及时、反复巩固。
他拿出一张新的草纸,开始设计个性化复习时间表:
新学内容:立即课后复习(10分钟)。
第一次复习:学习后当天晚自习(深度梳理)。
第二次复习:学习后第2天(快速回顾)。
第三次复习:学习后第4天(检测记忆)。
第四次复习:学习后第7天(周测前系统复习)。
后续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