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凌晨五点半,林怀安(郝楠仁)在生物钟的驱使下准时醒来。
与前两日被疲惫感完全支配不同,他隐约感觉到一丝变化。
虽然肌肉依旧酸痛,但一种深层次的精力似乎在慢慢滋生。
这或许就是体能训练与精力的正相关开始初步显现。
操场上,他继续实践谭师傅的呼吸法,调整着奔跑的节奏。
汗水依旧浸透衣衫,但呼吸不再像第一天那般狼狈,步伐也稳了一些。
他清晰地意识到,这每日清晨的淬炼,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开启一天高效学习的“预热仪式”,将身心从睡眠状态调整为备战状态。
早读课前,林怀安做了一件以往绝不可能做的事。
他拿着整理了几个疑问的国文课本,走到正准备离开教室的国文老师夏宏伟先生面前,恭敬地行礼。
“夏先生,学生有几个预习《师说》时遇到的疑惑,不知能否耽误您片刻?”
夏先生扶了扶眼镜,略显惊讶地看着这个近来课堂表现迥异的学生,点了点头。
林怀安的问题并非刁钻,却显出了思考的深度,比如问及文中“惑”的不同层次,以及“道”与“业”的古今异同。
夏先生耐心做了解答,最后意味深长地说:
“林怀安,能于无疑处生疑,是进学之始。保持此心,甚好。”
这短暂的交流,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不仅解决了疑惑,更向师长表明了他求学的态度,开始主动争取有限的师资关注。
丙班的老师并非不愿教,而是苦于无人问。
林怀安的主动,如同在死水中投下一颗石子。
接下来的课间休息,成了林怀安的“隐形战场”。
他彻底摒弃了往日扎堆闲聊或发呆的习惯,极致地利用起碎片化时间。
课后两分钟:立即回顾笔记,用几个关键词强化记忆。
较长课间:快速翻阅下节课的内容,标注疑点,或者攻克一道简单的数学小题。
上厕所、打水的路上:心中默诵几个英文单词或古文名句。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十分钟”,积累起来却成效显著。
这不仅是知识点的积累,更是一种高效学习习惯的强化,是对懈怠本能的持续对抗。
然而,林怀安连日来的“反常”行为,早已引起了以王韭聪为首的“顽主团”的注意。
这个曾经的“垫底盟友”突然“改邪归正”,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背叛”。
下午最后一节史地课结束,林怀安正埋头整理笔记,准备去吃饭然后上晚自习。
一个阴影笼罩了他的课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