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每周末的总体复盘。
他将这个时间表应用到各科,尤其是需要大量记忆的史地、国文和英语单词上。
这让他的学习从“盲目推进”变成了“有策略的滚动巩固”,目标直指长期记忆。
下午数学课,讲到新的三角函数公式。
老师照例让学生先背下来。林怀安没有立刻死记硬背,而是尝试谢安平说的方法:
理解推导。
他盯着公式,结合图形,努力在脑中还原公式的来历和逻辑关系。
虽然耗时更长,但一旦理解了“为什么”,公式本身便自然而然地印在脑中,甚至能推测出一些变形。
他体会到,真正的记忆,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自然留存。
周四下午最后一节,国文课进行了本周的小测验,内容涉及本周讲的《师说》和部分文言文阅读。
拿到试卷,林怀安深吸一口气。
他集中精神,运用这几天训练的专注力。
那些利用晨间、课间反复记忆的知识点,此刻清晰地浮现出来。
尤其是《师说》的核心观点和论证逻辑,因课前预习和课后多次复习,作答时颇为顺畅。
虽然仍有几处文言翻译和深层次理解题拿不准,但与他以往“提笔四顾心茫然”的状态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次日(周五)早读课,夏先生批改完试卷,开始讲评。
“本次测验,整体而言,部分同学有所进步。”
夏先生目光扫过全班,最后在林怀安身上略有停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林怀安同学,本次答题思路清晰,基础题把握较准,望继续保持。”
试卷发下,一个鲜红的“乙下”跃入眼帘!
虽然只是“乙下”,在甲班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他这个曾经的“丁等专业户”而言,这不啻为一场巨大的胜利!
尤其是看到那些曾经嘲笑他的同学,不少仍是“丙”等甚至“丁”等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感涌上心头。
这是对他连日来艰苦付出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肯定!
周五放学后,林怀安主动找到谢安平,感谢他前日的指点,并分享了自己运用“复习时间表”的心得。
常少莲和吴双柳也在场,几人便自然地聊起了学习方法。
常少莲分享了她用不同颜色笔标注笔记重点的习惯;吴双柳则提到他喜欢给同学讲题来巩固自己(暗合费曼学习方法)。
林怀安也坦诚了自己尝试“番茄工作法”和“知识树”的体会。
这次小范围的交流,虽短暂,却开启了思维碰撞。
大家发现,学习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种积极向上、互相促进的微小氛围,开始在几人之间萌芽。
周五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