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突然想起早上收到的订单,有个上海的用户备注:“就要‘山窝窝玉米’,别的名字不要。”
当时她还觉得好笑,现在看着爹别扭的样子,倒觉得这名字真起对了。
它不光是个代号,更像是给土地和人心搭了座桥,让城里人一听见这三个字,就想起青山、泉水和庄稼人黝黑的脸。
三秒爷爷来送新编的玉米筐时,筐沿上用红漆写着“山窝窝”
三个字,笔画颤巍巍的,却格外醒目。
“这样城里人才知道,这筐里装的是正经有名字的玉米。”
老人摸着字笑,“我年轻时给供销社的油桶写过标签,保证不掉色。”
春花把筐子摆在院里最显眼的地方,往里面装了几个刚摘的玉米,黄澄澄的颗粒映着红漆字,倒像件精致的摆设。
三秒举着手机拍了张照,在春花的朋友圈:“山窝窝玉米有新家啦!”
没过多久,就有贵阳的网友评论:“这筐子比市的塑料袋有味道,能一起买不?”
春花看着留言笑,突然觉得这“山窝窝”
三个字像粒种子,落进土里,竟长出了这么多新鲜事。
晚饭时,春花爹喝了两盅酒,话渐渐多了起来。
“我像你这么大时,”
他给春花夹了块腊肉,“去山外卖玉米,人家问哪来的,我说山窝窝里的,他们就笑,说那地方能长啥好东西。”
老人呷了口酒,“现在好了,‘山窝窝’成了招牌。”
春花望着窗外黑黢黢的玉米地,突然明白这名字的分量。
它不是瞎折腾,是给这片土地正名,给庄稼人心里的骄傲正名。
就像爹总说的“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这玉米有了名字,就像山里的日子有了奔头,踏踏实实,亮亮堂堂。
第二天一早,春花去玉米地拍新视频,看见爹正在给玉米间苗。
他把长得细弱的苗拔掉,只留下壮实的,动作比平时轻了不少,像在给士兵列队。
“得让‘山窝窝’个个都精神。”
老人头也不抬地说,晨光落在他花白的头上,闪着柔和的光。
春花举着手机拍下来,配文写:“‘山窝窝玉米’在茁壮成长,谢谢大家给它起的好名字。”
镜头里,老人的手在玉米苗间穿梭,带着泥土的指尖轻轻拂过叶片,像在抚摸自家的娃。
视频出去后,有个网友留言:“突然觉得‘山窝窝’这三个字很亲切,像外婆家的方向。”
下面有上百人点赞,有人说想起了老家的地,有人说要带孩子去山窝窝里看看。
春花把这些念给爹听时,老人正在编新的竹筐,闻言手里的篾条顿了顿,随即编得更起劲了。
筐底的花纹比平时复杂了些,像朵慢慢绽开的花。
“爹,您这筐编得真好看。”
“给‘山窝窝’装玉米,不能太寒碜。”
老人头也不抬地说,嘴角却偷偷往上翘,露出被岁月磨平的牙。
院外的玉米地在风里沙沙响,像有无数个“山窝窝”
在齐声应和。
春花看着爹专注的侧脸,突然觉得这名字起得真好——它让每一棵玉米都有了家,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了名,让山里的日子,像这玉米一样,活得越来越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