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风带着点凉意,吹得玉米叶沙沙响。
我蹲在平地的玉米田埂上,看着手里攥着的玉米秆愁——这秆子细得像根晾衣绳,轻轻一折就弯了,顶上的穗子也小得可怜,玉米粒稀稀拉拉的,像没长齐的牙齿。
别费劲了,这地的玉米就这样。
爷爷扛着扁担从沟边过来,扁担两头的竹筐晃悠着,装着刚摘的棉花。
他看见我捏着玉米秆叹气,就把筐往田埂上一放,早跟你说过,平地种玉米不顶事。
我不服气地往沟那边瞥。
隔着半亩地的距离,等高线沟里的玉米长得像堵绿墙,秆子粗得能当拐杖,叶片宽得能盖住我的脸,穗子沉甸甸地往下坠,把秆子都压弯了腰,得用木杆支着才不会倒。
都是一块地,就隔了条路,咋差这么多?我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
这片平地和沟里的地是去年一起翻的,下的种子、施的肥料都一样,连浇水的次数都没差,可长出来的庄稼却像是两个季节的。
爷爷没说话,走到平地中间,弯腰抓住一棵玉米秆,轻轻一拔就提了起来。
根须稀稀拉拉的,像把秃了毛的刷子,沾着层浮土,稍微一抖就掉了。
你看这根,没往深里扎。
他把玉米根放在我手里,平地的水存不住,雨大了积着烂根,天旱了表层土干得快,根想钻深也没潮气。
我捏着那些浅黄的根须,确实比沟里的脆,稍微一拽就断了。
上个月那场暴雨,平地积了半尺深的水,玉米苗泡了两天,叶尖都烂了,后来虽然补种了,长势还是跟不上。
再去看看沟里的。
爷爷扛着扁担往沟边挪,我赶紧跟上去。
沟里的玉米秆得仰着头看,爷爷选了棵最粗的,双手抓住使劲拔,脸憋得通红,玉米秆却纹丝不动,倒是带起一大块土。
用铁锹。
他往手心吐了口唾沫,让我递过铁锹。
顺着根边挖下去半尺深,才看见那些盘根错节的根须——像老树根似的往沟底扎,还有些顺着沟沿的坡度往远处伸,密密麻麻的,把土裹得严严实实。
这些根能扎到三尺深。
爷爷用铁锹把根须挑起来,沟底能存住潮气,根就愿意往深里钻,扎得越深,越能扛住旱涝。
你看这秆子,根扎稳了,它才能使劲长。
我摸着沟里玉米秆的外皮,粗得像砂纸,比平地的玉米秆粗了快一倍,用手指敲敲,能听见的实响。
爷爷说这是根扎得深的缘故,能从底下吸着养料和水,秆子自然就壮。
正说着,村头传来摩托车的声音,是农技站的小张来了。
他穿着件印着科学种植的蓝马甲,手里拎着个笔记本,老远就喊:大爷,我来看看您那沟里的玉米,站长让我取点数据。
小张先去了平地,蹲在玉米苗中间,用卷尺量株高,又扒开根须看了看,眉头皱得紧紧的。
这平地的玉米,根浅、秆细,穗小,典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差导致的。
他在本子上记着,表层土板结,透气性也不好,根没法伸展。
等走到沟里,小张的眼睛亮了。
他摸着玉米秆,又量了量穗长,嘴里不停念叨:好家伙,这秆粗比平地的多两厘米,穗长多四指,千粒重肯定也高。
他蹲在沟边,用手抓了把土,搓了搓,这土暄得很,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肯定好。
小张,你说这到底是为啥?我忍不住问,都是一样的种子,咋差这么多?
小张直起身,指着那些等高线沟:这就是等高线种植的好处。
您看这沟,顺着地势挖的,下雨时水顺着沟底慢慢流,不会直冲下去把土冲走,还能让水分慢慢渗进土里,存住潮气;天旱的时候,沟底的土比平地湿润,根就能顺着沟往深里扎,吸收底下的水分和养料。
他又指了指平地:平地没这沟,水要么积着要么跑了,土留不住肥力,根也扎不深,庄稼自然长不好。
小张翻着笔记本,这可不是瞎讲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比咱们用推土机推平了硬种聪明多了。
推土机咋就不聪明了?我想起去年有人用推土机把坡地推平了种庄稼,当时看着可整齐了。
推土机推出来的地看着平,其实把土壤结构破坏了。
小张用脚跺了跺沟边的土,原来的土层有深有浅,腐殖质分布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