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蹲在玉米地边,手机镜头正对着一穗刚灌浆的玉米。
阳光透过叶隙落在饱满的颗粒上,泛着珍珠似的光。
她忽然想起昨天那条热评:“大姐,你家玉米这么好吃,该有个响亮点的名字,总叫‘玉米’太普通啦。”
评论区里已经吵翻了天。
有人说叫“甜糯王”
,有人建议“山地黄金”
,还有个贵阳的网友半开玩笑:“叫‘春花牌’吧,听着就亲切。”
春花把这些留言念给蹲在门槛上编筐的爹听,老人手里的篾条顿了顿:“瞎折腾,谷子就叫谷子,玉米就叫玉米,起名能让它更甜?”
话虽这么说,当天下午春花还是拍了段视频。
镜头从玉米地全景慢慢推近,最后定格在沾着露水的玉米须上。
“大伙儿帮个忙,”
她对着镜头笑,眼角的细纹里还沾着点玉米叶的绿汁,“给咱这玉米起个名,选中了我寄五斤尝鲜。”
视频出去没到天黑,后台就堆了两百多条留言。
三秒抱着手机念得口干舌燥:“‘翠珠’、‘土黄金’、‘老山甜’……哎这个有意思,‘根扎地’!”
三秒爷爷坐在旁边编草绳,闻言插了句:“不如叫‘实在棒’,咱这玉米不就胜在实在?”
春花爹端着旱烟袋路过,听见这话往地上啐了口:“棒槌还差不多。”
却在转身回屋时,脚步慢了半拍,耳朵明显往手机这边凑。
第二天一早,春花把呼声最高的几个名字写在院角的石板上:“山窝窝玉米”
得票最多,后面跟着“老品种甜糯”
和“春花家的玉米”
。
陈老五背着喷雾器经过,看见石板上的字直乐:“给玉米起名?当年给我娃起名都没这么费劲。”
“五叔你觉得哪个好?”
春花递给他个刚煮的玉米。
老人咬下一口,汁水顺着下巴流:“山窝窝那个好,一听就知道是咱这山沟里长的,不骗人。”
正说着,贵阳的李姐来语音:“春花,我跟小区邻居都投了‘山窝窝玉米’,接地气,还好记。
就像咱人一样,啥来头就叫啥名,踏实。”
春花看着石板上的字,突然觉得“山窝窝”
三个字透着股亲热劲儿。
她想起小时候跟着娘去赶集,娘总说“咱是山窝窝里的人,说话办事得实在”
。
现在这玉米也成了“山窝窝”
的,倒像是给土地认了门牌号。
她当即拍了段视频宣布结果,镜头里特意照了照院外连绵的青山:“就叫‘山窝窝玉米’了!
谢谢大伙儿帮忙,以后它就是有名字的玉米啦。”
说完还对着玉米地鞠了一躬,惹得旁边看热闹的孩子直笑。
当天下午,春花爹扛着锄头去玉米地,路过春花拍视频的地方,脚步顿了顿。
地里的玉米秆比前些天又高了些,叶片在风里沙沙响,像有无数张嘴在说话。
老人走到最粗的那棵玉米前,锄头往地上一戳,蹲下身仔细瞅着根部的土。
“你们现在有名了。”
他对着玉米苗嘟囔,声音轻得像怕被人听见,“得长壮点,别给‘山窝窝’丢人。”
说完从兜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芝麻饼碎,这是他特意留着的“细粮”
,平时舍不得往地里撒。
此刻却捏了一小撮,小心翼翼地埋在玉米根旁,像给孩子塞了块糖。
这一幕恰好被来送快递单的小王撞见,小伙子憋住笑没作声,回去就跟春花说:“花婶,叔对‘山窝窝玉米’比对孙子还上心呢。”
春花正在给新订单打包,闻言往玉米地的方向瞅了瞅,嘴角忍不住往上翘。
傍晚收工时,春花看见爹蹲在玉米地埂上,手里拿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
走近了才现,老人画的是个歪歪扭扭的玉米,旁边还写了个“窝”
字,笔画里的泥被手指抹得晕开,像给字戴了顶土帽子。
“爹,您这是给玉米签名呢?”
春花打趣道。
老人慌忙用脚把字蹭掉,脸涨得通红:“瞎画的。”
却又忍不住说,“明天我去把东头那片地也翻了,多种点‘山窝窝’,免得不够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