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淀粉薯,每斤压了五分钱,还挑挑拣拣的,剩下半筐没人要。”
他蹲在我们的地块边,看着张大爷用木柄刨出的土豆,表皮连个划痕都没有,忍不住伸手摸了摸:“真没想到,等三天能差这么多。”
他忽然站起来往自家地里走,“我把剩下的半亩地留着,也等地皮干了再挖!”
爷爷笑着喊住他:“记得用木柄刨,别用铁刃,顺着垄的方向,别横着下家伙。”
李大叔头也不回地应着:“知道了!”
采收的时辰讲究还真不少。
爷爷说,最好在上午十点前挖,这时候土不凉不热,土豆表皮不容易脆裂;要是等日头毒了再挖,土被晒得滚烫,土豆一冷一热容易“炸皮”
。
他还教我们把挖出来的土豆放在铺着干草的筐里,不能堆太厚,不然闷在里面容易热出芽。
“你看这土豆,”
爷爷捡起个最大的,在手里掂了掂,“皮实着呢,只要不磕碰,能存到过年。
去年湿收的那些,没到冬至就烂了三成,都是因为表皮伤了,潮气钻进去了。”
三天后,李大叔挖剩下的半亩地,特意请爷爷去指导。
他用木柄刨土,动作轻得像在绣花,挖出来的土豆果然伤得很少。
“贩子刚才来看了,”
李大叔笑得合不拢嘴,“说这半亩地的土豆能按好薯价收,比昨天多卖了二十块!”
收购那天,湿收和干收的土豆摆在一起,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
湿收的土豆表皮乌,还带着不少泥点,大小不一;干收的土豆黄亮黄亮的,表皮光滑,个头均匀,看着就让人喜欢。
赵老板拿着两个土豆比了比,直接把干收的价格又提了两分:“这卖相,多两分不亏!”
算下来,干收的土豆破损率只有5,而湿收的高达4o,光这一项就差出不少钱。
李大叔拿着钱袋,手指在里面数着,忽然对爷爷说:“老哥,我服了!
这采收的时辰,比啥都重要。
以前总觉得抢时间最重要,现在才明白,该等的时候就得等。”
后来,村里定下规矩,秋收时必须等雨后地皮干了再挖土豆,还专门编了顺口溜:“地皮白,土能散,此时挖薯最划算;表皮光,没伤残,能存能卖心不烦。”
有外地来的种植户听说了,专门来村里学经验,说这“干收法”
虽然慢,却能多赚不少钱。
有天傍晚,我和爷爷坐在仓库门口,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土豆。
夕阳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土豆上撒了层金粉,个个都像带了光。
“你看这土豆,”
爷爷拿起一个,用袖子擦了擦,“多精神。
种地就像过日子,不能急,该等的时候就得等,等得值当,才能有好收成。”
我望着那些黄澄澄的土豆,忽然明白,采收的时辰里,藏着“耐心”
二字的分量。
不是所有的快都好,也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是浪费,有时候,慢下来等一等,才能得到最圆满的结果。
就像这土地,你尊重它的节奏,它就会回报你最实在的馈赠,那些光滑的土豆表皮上,仿佛都写着“值得”
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