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桥”
的光芒如同宇宙诞生时的第一缕光,撕裂了太阳系的绝望。
人类文明的方舟舰队,承载着数十亿冷冻休眠中的同胞、庞大的基因与知识库、以及所有残存的工业与科研种子,如同迁徙的鱼群,义无反顾地驶入了那扭曲时空的光门。
穿越的过程无法用任何物理语言描述。
那并非航行,更像是一种被强行“投递”
的感觉。
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意识在规则的乱流中漂浮、撕扯。
当最后一艘方舟舰从另一侧的光门中踉跄跌出时,所有的仪器都经历了短暂的失灵,舰员们也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时空错乱感和生理不适。
他们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星域。
眼前并非预想中“旋律文明”
的繁华母星,而是一片空旷、寂寥的星际空间。
远方,一颗中年、稳定的黄色恒星散着温暖的光芒,其星系内存在着几颗气态巨行星和一片广阔的小行星带。
这里似乎是一个未被充分开的、安静的边陲之地。
“星桥”
在完成传送后,能量彻底耗尽,如同破碎的玻璃般消散于虚空。
来自太阳系方向的联系也被彻底切断,那里如今只剩下“肃正协议”
冰冷的“秩序”
和死寂。
短暂的茫然与悲痛之后,幸存者们强打精神,开始评估现状和探索新家园。
他们所在的这支舰队,代号“远航者”
,是人类文明最后的火种。
旗舰“希望号”
上,李默、秦风、林瑶等核心领导者从深度休眠中被唤醒。
尽管身体虚弱,精神上的创伤更是深重,但他们必须立刻肩负起领导责任。
初步探测显示,最近的、可能适合改造的类地行星,位于这个被临时命名为“新黎明”
的恒星系第四轨道,是一颗体积略小于地球、大气稀薄、表面布满陨石坑和古老河床的荒芜星球。
它并非理想家园,但至少提供了落脚点和资源开采的可能。
更令人关注的是,在星系外围的小行星带中,探测到了高纯度的稀有矿物和一种未曾见过的、蕴含着稳定能量的晶体矿脉。
这为舰队修复损伤、重建工业体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我们失去了太阳系,但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知识和双手。”
李默在第一次全体幸存者广播中,声音虽然疲惫,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里就是我们的新。
我们要在这里扎根,生存下去,然后……变得更强。”
生存是压倒一切的要任务。
“远航者”
舰队在小行星带建立了临时基地,开始疯狂地开采资源,修复舰船,建设基础的生态循环系统和居住模块。
与此同时,数支勘探队被派往“新黎明iv”
号行星,开始进行艰难的环境改造前期工作。
整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与牺牲。
陌生的辐射环境、偶尔爆的恒星耀斑、以及一些本地特有的、能够腐蚀金属和穿透护盾的微观星际尘埃,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资源短缺、技术断层(许多高端设备在穿越星桥时损坏或无法复制)、以及弥漫在每个人心中的乡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如同无形的枷锁,拖慢着重建的步伐。
然而,人类文明的韧性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失去一切的共同悲剧面前,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因地制宜,利用新现的晶体矿脉能源,改进了能量系统;生物学家们则尝试利用本地现的一些极端微生物,加行星的土壤生成和大气改造。
就在重建工作刚刚步入正轨时,来自“旋律文明”
的讯息,再次到来了。
这一次,信号并非直接送,而是通过一种极其隐蔽的、利用恒星引力波进行调制的方式传递,显然是为了避免被可能的监听者现。
讯息的内容,解释了之前的情况。
【……星桥落点乃预设之安全区,远离纷争,资源堪用……未能亲迎,盖因吾等亦受‘秩序之影’窥伺,不宜直接暴露……】
【……观测汝等重建之举,甚慰……然,危机未远……‘肃正协议’之触须,无远弗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