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那样?”那个“永堕镜渊”的冰冷宣告,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在她的灵魂上。
她猛地爬起来,冲到书桌前,粗暴地拉开所有抽屉翻找。书本、文具被哗啦啦地扫落在地。终于,在最底层的角落,她的指尖再次触碰到那冰冷的木簪。她像抓住救命稻草,又像抓住一块烧红的烙铁,死死攥在手里,指甲几乎要嵌进木质的簪身。
胭脂红的玉蝴蝶在台灯光下幽幽闪烁,那抹红色,此刻看来就是凝固的血。
逃?能逃到哪里去?那梦魇能穿透墙壁,锁定了她的灵魂。拒绝?镜中那十二双空洞冰冷的眼睛立刻在脑海中浮现。绝望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上来,勒得她无法呼吸。她瘫坐在地板上,背靠着冰冷的床沿,手里紧紧攥着那支不祥的簪子,身体控制不住地剧烈颤抖,眼泪无声地滚落,砸在冰冷的地板上。
死寂的房间里,只剩下她压抑的、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和窗外偶尔掠过的、如同鬼魅低语般的风声。
天刚蒙蒙亮,带着一种灰败的惨白。林晚像一具被抽空了灵魂的躯壳,眼窝深陷,脸色苍白得吓人。她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不是习题,而是一台嗡嗡作响的老旧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打开的网页,搜索框里填满了各种关键词:“金陵十二钗”、“古董簪子”、“民间传说”、“清代首饰”、“古玩市场灵异事件”……
“金陵十二钗,出自《红楼梦》……”百科词条冰冷地陈述着,“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共十二位……”
十二位!镜中十二个模糊的身影!林晚的心猛地一沉。
她疯狂地滚动着鼠标滚轮,试图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寻找任何一丝与“簪子”和“灵魂”相关的蛛丝马迹。跳出来的大多是些语焉不详的都市怪谈,或是网络小说里夸张的桥段。她点开一个又一个链接,目光在那些真假难辨、耸人听闻的文字上快速扫过,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
“清代女子发簪……材质多样,木、玉、金、银、点翠……纹饰有花卉、鸟兽、吉祥图案……”
她的视线猛地定格在屏幕上搜索出来的一张图片。那是一支清代点翠簪子的局部特写,簪头是一只展翅的翠鸟,工艺精湛,但图片清晰度不高,细节模糊。吸引林晚的,是簪子下方一行小小的注释文字,引自某篇研究清代首饰的论文:
“……尤以蝴蝶、凤鸟、花卉等为常见题材,偶见特殊订制者,或嵌以特定宝石,或刻有暗纹微雕,以寓主人心志……”
暗纹微雕!
林晚像被电流击中,猛地抓起书桌上那支冰冷的木簪,凑到台灯下,几乎把眼睛贴了上去。深色的木质簪体,在强光下显露出细密的纹理。她屏住呼吸,手指颤抖着,用指甲小心翼翼地刮过簪身。
指甲下传来极其细微的凹凸感!不是木头本身的纹理!
她心跳如鼓,冲到窗边,借着外面灰白的天光,将簪子高高举起,变换着角度,凝神细看。光线斜斜地掠过深色的木质簪体,在簪身靠近簪头下方约一寸的地方,几个极其微小、如同发丝般纤细的凹痕,在特定的角度下,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
那不是花纹!是刻痕!是字!
林晚的心几乎要从喉咙里跳出来。她手忙脚乱地翻出抽屉里一支美术课上用的、最细的2H绘图铅笔,又撕下一小条薄薄的半透明硫酸纸(那是以前做物理光学实验剩下的)。她小心翼翼地将硫酸纸覆盖在簪子上有刻痕的位置,用铅笔侧锋,极其轻柔地在上面涂抹。
铅笔灰均匀地落在硫酸纸上,随着她屏息的、细微的摩擦,簪体上那隐藏的凹痕,渐渐在硫酸纸上显现出清晰的白色痕迹。
三个字。
三个极其娟秀、却又透着一股孤高之气的簪花小楷,在白色的硫酸纸上,清晰地浮现出来:
潇湘馆。
林晚的手一抖,铅笔“啪嗒”一声掉在桌面上。潇湘馆!林黛玉在大观园里的居所!这是……林黛玉的簪子?这支带着诡异胭脂红的蝴蝶簪,属于那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妹妹?
巨大的荒谬感和更深的寒意同时攫住了她。那镜中穿着墨绿旗袍、梳着头的冰冷女子……是林黛玉的魂魄?那另外十一个呢?她们……都散落在哪里?
一股难以言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