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杨贵妃对着佛像拜了三拜,然后解下腰间的白绫,悬梁自尽。
韦谔走出驿馆,高声宣布:“皇上已经赐贵妃自尽了!”
将士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欢呼万岁,骚乱终于平息了。
李隆基命人将杨贵妃的遗体草草安葬,然后下令启驾,可将士们担心被蜀地杨国忠的部下报复,不肯前行。
后来韦谔建议先到扶风,将士们这才愿意继续前进。
队伍走到半路,突然被一群百姓拦住了去路。
百姓们跪在地上,哭着说:“陛下,请您留下太子,让太子率领我们讨伐叛军,收复长安!”
诸王也在一旁劝说:“父皇,百姓所言极是。
如今国难当头,太子理应留下,主持平叛大计。”
李隆基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
他命人将后军两千将士分给太子,太子李亨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儿臣定不辱使命,早日平定叛乱,迎父皇回京!”
百姓们见太子留下,都欢呼雀跃,纷纷散去。
队伍继续西行,前往扶风。
一路上,将士们饥寒交迫,军心涣散,很多人都萌生了退意。
陈玄礼虽然尽力安抚,但也无济于事。
就在这时,成都进贡的十万匹春彩运到了扶风。
李隆基命人将春彩陈列在庭中,然后召将士们入内说道:“朕识人不明,任用杨国忠这样的奸佞之臣,才导致安禄山叛乱,让百姓流离失所,让诸位将士受苦了。
朕知道,你们仓促从行,一路跋涉,受尽了艰辛。
这都是朕的过错,朕对不起你们。
这里有十万匹春彩,就分给你们当路费。
你们可以自行选择,是跟着朕入蜀,还是东归故里。
无论你们选择什么,朕都不会怪你们。”
将士们听了玄宗的话,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们纷纷跪在地上,大声说道:“陛下,我们愿意跟着您,就算是赴汤蹈火,也绝不退缩!”
李隆基命陈玄礼将春彩悉数分给将士们,将士们拿到春彩后,士气大振,再也没有人提东归的事情了。
而此时的安禄山,让叛军进入长安,然后自己留在东都洛阳,整日饮酒作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
天宝十五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尊李隆基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元年。
然后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让他们率领大军讨伐叛军。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大唐名将,他们英勇善战,深得将士们的爱戴。
李亨派人向李隆基禀报自己即位的消息。
李隆基心中虽然有些失落,但也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将传国玉玺送到灵武,正式承认了李亨的皇位。
李亨得到传国玉玺后,信心大增。
他亲自坐镇灵武,指挥各路大军抗击叛军。
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大军,先后在常山、嘉山等地大败叛军,收复了大片失地。
叛军的士气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嚣张气焰。
安禄山得知叛军屡战屡败的消息后,十分愤怒。
他本来就患有眼疾,加上连日的操劳和愤怒,视力越来越差,最后竟然双目失明。
失明后的安禄山性情变得更加暴躁,经常打骂身边的侍从和将领。
他的儿子安庆绪见父亲如此残暴,又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便萌生了弑父夺位的念头。
至德二年正月,安庆绪勾结安禄山的亲信严庄和李猪儿,趁着安禄山熟睡之际,将他杀死。
安禄山死后,安庆绪即位为大燕皇帝。
可安庆绪昏庸无能,根本无法驾驭叛军将领。
叛军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士气更加低落。
李亨得知安禄山被杀的消息后,命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大军,向长安和洛阳起进攻。
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叛军节节败退。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了长安。
十月,唐军又收复了洛阳,安庆绪率领残部逃往邺城。
李亨回到长安后,又迎接李隆基回京,把他安置在兴庆宫。
此后,李亨经常前往兴庆宫看望玄宗,父子二人的关系十分融洽。
可好景不长,肃宗的宠宦李辅国和皇后张氏,因为平日里不为李隆基所喜,便开始在李亨面前挑拨离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