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国对李亨说:“陛下,上皇在兴庆宫居住,经常与旧臣往来。
那些旧臣都是上皇的亲信,他们恐怕会暗中勾结,对陛下不利啊。”
张皇后也在一旁附和道:“陛下,李辅国说得对。
上皇虽然已经退位,但他在百姓心中还有很高的威望。
若是那些旧臣拥戴上皇复位,陛下的皇位就危险了。”
李亨虽然将信将疑,但也开始逐渐疏远李隆基,不再经常前往兴庆宫看望他。
李辅国见李亨对李隆基产生了疑心,便更加肆无忌惮。
他先是派人将兴庆宫的三百匹战马牵走了二百九十匹,只留下十匹给李隆基代步。
接着,他又矫诏逼迫李隆基迁往荒芜已久的西内太极宫。
西内宫殿破败,杂草丛生,与兴庆宫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隆基来到西内后,心中十分凄凉,身边只有几个老弱宫婢侍奉,昔日的亲信大臣都被李辅国赶走了。
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宫殿里,回忆着昔日的开元盛世和与杨贵妃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想起了自己开创的大唐盛世,想起了安禄山叛乱后的颠沛流离,想起了马嵬坡下杨贵妃的惨死。
心中的悔恨和痛苦,让他日渐憔悴。
渐渐地,李隆基忧郁成疾,身体越来越差。
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仿佛看到了杨贵妃向他走来,笑着对他说:“陛下,臣妾来接您了。”
宝应元年四月,李隆基在西内的神龙殿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做上皇天帝六年。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了鼎盛时期;可他晚年的昏庸无道,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让大唐由盛转衰。
李隆基死后,李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可此时的大唐,早已不是昔日的盛世王朝。
安史之乱虽然在代宗时期最终平定,但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乱,给大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这场战乱中,军民死伤七百多万。
曾经繁华的长安和洛阳,变得残破不堪。
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大唐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从天宝年间的四千八百一十四万急剧下降到一千六百九十万。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各地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甚至互相攻伐,争夺地盘。
朝廷虽然多次试图削弱藩镇的势力,但都以失败告终。
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威胁着大唐的统治。
除此之外,大唐还面临着严重的外患。
吐蕃、回纥等少数民族政权,趁着大唐内乱,不断入侵大唐的边境。
大唐的军队因为常年征战,战斗力大大下降,根本无法抵御外敌的入侵。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大唐的国力日渐衰退。
曾经的繁华盛世,如同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
朝廷内部,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政治腐败到了极点。
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从安史之乱开始,大唐王朝就一步步走向了衰亡。
虽然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大唐也曾出现过短暂的中兴局面,但终究无法挽回大唐灭亡的命运。
天佑四年,朱温废黜唐哀帝,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至此,统治中国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王朝正式灭亡。
马嵬坡下的那一夜,不仅是杨贵妃的悲剧,更是大唐盛世的落幕。
那一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的叹息,不仅是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更是后人对大唐盛世的惋惜。
大唐王朝虽然已经灭亡,但它在历史上留下的辉煌成就,却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