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臣之见,不如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端王年长,且素有贤名。”
“贤名?”
章惇冷笑一声,“端王轻佻,好声色犬马,如何能当皇帝?若立端王,恐误国误民!”
两人争执不下,向太后却在一旁沉默许久。
她想起当年赵佶降生时的异兆,又想起这些年赵佶虽爱玩乐,却对自己极为孝顺,每逢佳节,必亲自入宫请安,还时常献上自己画的扇面、写的字帖。
相比之下,简王赵似性子孤僻,从未主动亲近过她。
最终,向太后缓缓开口:“先帝诸子中,端王最长,且仁孝有礼,哀家看,便立端王吧。”
章惇还想争辩,却被向太后打断:“此事哀家已决定,众卿不必多言。”
大臣们见太后态度坚决,再无人敢反对。
消息传到端王府时,赵佶正在后院与小厮们蹴鞠。
听到内侍宣读的圣旨,他竟愣在原地,手里的蹴鞠“咚”
地掉在地上。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当皇帝,在他眼里,皇帝不过是个被困在皇宫里的囚徒,每日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奏折,还要应付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哪有当王爷逍遥自在?
可圣旨已下,容不得他拒绝。
三日后,赵佶身着龙袍,在崇政殿举行了登基大典。
当百官跪拜、山呼“万岁”
时,他望着阶下密密麻麻的人头,心中竟没有丝毫喜悦,只觉得那龙袍重得压人,连呼吸都有些不畅。
登基之初,赵佶倒也想做个好皇帝。
他下旨赦免了部分元佑旧党官员,又减免了地方的赋税,还时常召大臣入宫议事。
可没过多久,他便觉得政务枯燥乏味,那些奏折上满是“灾情”
“赋税”
“边防”
等字眼,远不如他画纸上的山水、案头的奇石有趣。
渐渐地,他开始疏于朝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宫中。
他命人在御花园里修建了一座“撷芳园”
,专门用来存放他搜集来的奇花异石;又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
,召集天下有名的画师入宫,每日与他们探讨画技;甚至还亲自上阵,写了一手瘦金体,笔画瘦硬挺拔,如刀刻一般,一时间引得满朝官员争相模仿。
就在赵佶沉浸在自己的“雅趣”
中时,一群奸佞之徒却悄悄盯上了权力的中心,为的便是蔡京、童贯二人。
赵佶登基的第二年,改元崇宁。
这一年,他觉得宫中的陈设太过陈旧,便下旨修建景灵西宫,还想搜集更多的奇花异石、书画珍玩来装点宫殿。
可去哪里搜集这些东西呢?赵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童贯。
童贯是宫中的宦官,早年曾跟随李宪出征西夏,颇有几分办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极会揣摩赵佶的心思,每次赵佶想要什么,他总能提前备好,从不落空。
于是,赵佶任命童贯为供奉官,让他南下江浙一带,专门负责采办奇珍异宝。
临行前,赵佶特意召见童贯,叮嘱道:“你此去务必用心,若能寻到稀世珍品,朕必有重赏。”
童贯躬身领旨,心中早已盘算好,这不仅是采办珍宝的差事,更是他攀附权贵、扩大势力的好机会。
他带着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汴京,直奔江浙而去。
彼时的蔡京,正被贬在杭州任职。
说起蔡京,也是个有才华的人。
他书法极好,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画技也颇为精湛。
可他性子贪婪,又善钻营,早年因支持新法,被元佑旧党打压,屡屡遭贬。
这些年在杭州,他每日郁郁寡欢,总想着能有机会重回汴京,东山再起。
听说童贯奉旨南下采办,蔡京眼前一亮,他知道童贯是徽宗身边的红人,若能搭上童贯这条线,说不定就能重回朝堂。
于是,他立刻派人打听童贯的行程,在童贯抵达杭州的当天,便带着厚礼登门拜访。
童贯早就听说过蔡京的才名,又见他如此殷勤,便热情地接待了他。
两人一交谈,竟然十分投缘,蔡京知道童贯要讨好徽宗,便主动提出,愿意帮他搜集书画珍品,还能亲自作画题跋;童贯也明白蔡京的心思,便暗示他,若能帮自己办好差事,定会在徽宗面前为他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