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锐利如刀,声音沉稳有力:“兄长遇刺,国不可一日无主。
即日起,由我暂代丞相之职,都督诸军,谁敢有异议?”
百官哗然,却没人敢反驳。
谁都清楚,此刻的高洋,已是晋阳真正的掌控者。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得知消息后,心中又惊又惧。
他本以为高澄一死,高家势力会衰退,自己或许能重掌大权,可高洋的雷霆手段,让他明白这不过是妄想。
没过几日,孝静帝便下旨,正式任命高洋为大丞相、录尚书事,袭封齐王,将朝中军政大权尽数交予他手。
高洋掌权后,一面继续沿用高澄时期的贤才,如杨愔、崔季舒等人,稳住朝堂;一面又暗中布局,清除异己。
有个叫高德政的大臣,曾是高澄心腹,见高洋得势,便想投机,私下劝高洋“早登大位”
。
高洋表面不动声色,暗中却派人盯着他,现高德政私下联络宗室,意图架空自己,当即下令将其满门抄斩。
此事过后,朝野上下再无人敢对高洋的权力说半个“不”
字。
一个月后,高洋觉得时机已到。
他命杨愔草拟禅位诏书,随后带着大军入宫,逼迫孝静帝退位。
宫殿之内,禁军持刀列阵,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孝静帝坐在龙椅上,脸色惨白,双手不住颤抖。
高洋站在殿中,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陛下在位多年,国泰民安,然天意已改,臣请陛下禅位于齐。”
孝静帝看着眼前的高洋,想起昔日高欢、高澄对自己的操控,泪水忍不住滚落:“朕待高家不薄,为何非要赶尽杀绝?”
高洋却不接话,只是朝杨愔递了个眼色。
杨愔上前,将早已写好的禅位诏书递到孝静帝面前,逼迫道:“陛下,识时务者为俊杰,莫要自误。”
孝静帝无奈,只得颤抖着写下自己的名字。
高洋并未立刻处死孝静帝,而是将其封为中山王,逐出皇宫,安置在城外的府邸中,不过是留着他,做个“优待前朝君主”
的幌子罢了。
开国之初,高洋确实展现出了一代明君的潜质。
他深知北齐根基未稳,便着手革除弊政:废除东魏时期的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选拔有才能的寒门子弟入朝为官,打破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又命人修订法律,规范刑罚,让吏治清明了不少。
大臣们见新帝如此勤政,都暗自庆幸,觉得北齐有望迎来盛世。
更让百官信服的是高洋的军事才能。
天保三年,突厥入侵北齐边境,烧杀抢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朝中大臣大多主张议和,唯有高洋拍案而起:“突厥蛮夷,敢犯我大齐疆土,朕必亲征,将其打回老家!”
他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出征,行军途中,与士兵同吃同住,甚至在粮草短缺时,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士兵。
决战那日,突厥骑兵来势汹汹,北齐军阵险些被冲散。
就在这危急时刻,高洋手持长矛,亲自冲锋陷阵。
他盔甲上沾满了鲜血,却丝毫不见惧色,高声喊道:“将士们,随朕杀贼!
退后者斩!”
士兵们见皇帝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跟着冲锋。
突厥军没想到北齐皇帝竟如此悍勇,顿时慌了阵脚,被打得大败而逃,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经此一役,高洋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百姓们称颂他为“英武之君”
,大臣们也对他死心塌地。
可谁也没想到,这份“英明”
,并没有持续太久。
随着政权稳定,外患平息,高洋心中的欲望与暴虐,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