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处,都要停下来仔细打量,有时还会取出随身携带的簿册记上几笔。
这两年来,村里的变化着实不小。人口越发兴旺,与小虎同龄的孩子就有四五个,今年又添了三个襁褓中的婴儿。年轻人成婚的也多,村里的喜事一个接着一个。
墨具坊更是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本村的工役,还招了不少邻村的人来做工。村里的道路也修整得平整宽阔,两旁种上了树木,夏日里绿荫成片。
终于,柳芸在一处荒废的山坡上停下脚步。这里视野开阔,能将整个村子尽收眼底。晨风拂面,带来远处麦田的清香。
“就这里了。”她的声音坚定而清亮。
躲在暗处的孩子们顿时蹦了出来,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村长,这里要做什么啊?”小旺财挠着头问道。他身后的孩子们也都竖起耳朵,等着答案。
柳芸转身看着这群孩子,嘴角微扬:“建书院。”
“真的吗?”孩子们眼睛都亮了,“就像镇坊里沈氏那样的书院吗?”
“对,就像沈氏那样的书院。”柳芸蹲下身,平视着孩子们的眼睛,“不过还需按章程来,要先和族老商量,再去县衙落实朝廷这笔补贴。”
“那要多久才能建好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问。
“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九月就能开馆授课了。”
孩子们欢呼雀跃,有人已经迫不及待地跑下山去告诉家人这个好消息。他们的笑声在山坡上回荡,惊起几只栖息的麻雀。
柳芸站在山坡上,目送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她取出簿册,仔细记下这块地的位置和大致面积。阳光洒在纸面上,映出她认真的侧脸。
傍晚时分,柳芸就在宗祠召集族老议事。宗祠内烛光摇曳,十几位族老分列两旁。
她开口说起建学堂的事,并告知大家自己已经选中地点。
只是……朝廷和县里的补助加一块儿虽一共有一百二十两银子,可这笔钱不是一次性就能拿到手的。
村里得先垫付一部分。
柳芸将朝廷补助银钱的事情说完,族老们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滞。
“自己先出银子建书院?”宗主皱着眉头,粗糙的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面前斑驳的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迟疑,“村里哪有这个钱啊,要不还是等朝廷的补助都发放下来再说吧!”
一旁的二耆老捋着胡须,眉头紧锁:“祖祖辈辈都没建过书院,谁也没这个经验。万一建得不对,那可就是笑话了。”
“至少得两间屋子吧。”三耆老开口,目光在屋内扫视,仿佛已经在脑中勾勒出书院的模样,“还得考虑采光,土墙肯定不成。这天一下雨就得漏,冬天还得挨冻。”
四耆老摇头叹气:“这可不是小数目啊,光建一间像样的屋子,没个十两八两的就下不来。”
柳芸看着族老们愁眉苦脸的模样,有些好笑。这些老人家,平日里在村里横着走,一说到花钱就跟要了他们的命似的。她轻轻抚平裙摆上的褶皱,不紧不慢地开口:“村里公中账房里还有四十两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