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眼睛,依旧锐利如刀。
“你来了。”陆沉舟说,声音沙哑却有力。
“我以为你死了。”林小野站在原地,喉咙发紧。
“死是最好的掩护。”他笑了笑,“活人才会被控制,死者才能自由行走。”
两人彻夜长谈。陆沉舟讲述了七年潜伏生涯:如何伪造死亡证明,如何借边疆气象站技术人员身份隐藏行踪,如何利用边境短波电台建立隐秘通信网。他也坦承,“清风计划”早已超越最初形态,如今已形成闭环生态??它不仅压制言论,更塑造欲望:让人自发追求安全、回避深刻、沉迷娱乐。
“我们对抗的不是某个机构,而是一种正在吞噬灵魂的文化癌变。”他说。
临别前,陆沉舟交给他一枚U盘,只有指甲盖大小。
“这里面是‘风语者’的核心训练数据源,包含过去二十年所有被系统标记为‘危险’的文本样本。但它只能运行一次,接入即自毁。”
“为什么现在给我?”
“因为你们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当真实的情感足够强烈时,算法会失灵。”他凝视着林小野,“接下来,轮到你们点燃大火了。”
返回大理三个月后,“破茧计划”最终阶段启动。
林小野召集百名创作者齐聚苍山脚下,举办为期七天的“无网写作营”。所有人断开互联网,禁用任何AI工具,在纸上手写故事。主题只有一个:**“我最不愿忘记的事”**。
这些手稿被逐一扫描,制成非数字化影像,由摩托车队分批送往十个不同城市的手工印刷作坊,印成限量册子,免费发放。
其中一本,名为《父亲的名字》,作者张念。全书仅一万两千字,讲述他寻找父亲记忆的过程。扉页写道:
>“我不是演员。我只是想让世界知道,我爸爸叫张建国,是个矿工,死于红星煤矿事故。
>他没犯罪,也没逃跑。
>他只是想要一句真话。”
这本书流传极广,甚至出现在某些中学语文老师的拓展阅读清单上。
而真正引爆舆论的,是林小野放出的最后一步棋。
他在海外发布了一份开源程序,名为“心跳协议”(HeartbeatProtocol),原理极其简单:任何人可在本地设备运行该软件,输入一段被删改过的文字原貌,程序会自动比对当前主流平台上的版本,生成一张“失真图谱”,并鼓励用户将对比结果打印出来,张贴于公共场所。
短短两周,北京地铁、上海公交站、成都街头出现了数千张这样的纸片:
>【原文】“警察冲进教室抓走了老师。”
>【平台版】“有关部门依法开展教育整顿。”
>【原文】“市长收了煤矿老板三百万。”
>【AI修改建议】“可考虑改为‘个别干部存在作风问题’”。
人们开始拍照转发,称之为“文字考古运动”。
面对汹涌舆情,“星辰智文”终于发声,称该项目“涉嫌非法传播虚假信息”,并威胁起诉开发者。然而就在声明发布当晚,该公司官网突然瘫痪,首页变为一片黑色,中央浮现一行白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