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夕阳落下,暮色正顺着落地窗的缝隙爬进来。
江文家,书房门虚掩,顺着缝隙可以看到红木书桌后的江文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什么。
“咔哒”一声,书房门被轻轻推开,周云端着一杯热茶走进来,将杯子...
夜色再度降临在大理的山谷间,风穿过新栽的松林,发出沙沙的响声。林小野坐在数据中心外的小木屋前,手里握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他没开灯,只是望着远处山脊上那道微弱的星轨,仿佛在等待什么。
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陈露发来的消息:“区块链第100号存证已生成,所有‘每日解密’文件完成永久封存。”
他没有回复,只是把手机翻过来,扣在桌上。
一百天的揭露结束了,但战争远未终结。他知道,“清风计划”仍在运转??它不像“静默工程”那样留下纸质档案或电报记录,它是液态的、无形的,藏在每一次热搜排序、每一份投资意向书、每一个电影节评审团的眼神里。它不再需要红头文件,因为它已经内化为行业的呼吸节奏。
而此刻,真正让他无法入眠的,并不是那些看不见的敌人,而是李维安。
三天前,《锈河》正式开机后,林小野收到了一封手写信。信纸泛黄,边缘有烧焦的痕迹,笔迹颤抖却坚定:
>“小野:
>我曾以为妥协是为了活下去,后来才明白,那是让灵魂一点点死掉的过程。
>《断裂带》被禁那天,我亲手烧了母带。火焰升腾时,我听见自己心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现在你说要重建它,我不配参与,但我可以告诉你真相??关于那个结局,我不是被迫修改,是我主动删掉了最后十分钟。
>因为我知道,只要那段影像存在,就会有人因此消失。
>那是一场真实的矿难,发生在山西吕梁。死者家属来找我,求我把他们丈夫的脸拍进去。我说好。可片子送到审查组第三天,那位妻子就‘意外坠楼’。
>我怕了。我剪掉了所有真实姓名、地点和遗书镜头。我把一场谋杀变成了隐喻。
>所以,请你不要复原一个虚假的《断裂带》,而是拍出它本该成为的样子。
>如果这会让更多人恨我,那就让他们恨吧。
>??李维安”
林小野读完这封信时,窗外正下着雨。他盯着监视器里《锈河》第一天拍摄的画面:一群衣衫褴褛的工人从井口爬出,脸上沾满煤灰,眼神空洞如死水。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所谓“复帧行动”,从来不只是技术意义上的重制,而是一次集体赎罪。
第二天清晨,他独自驱车前往昆明郊外的精神卫生中心。李维安住在那里已有五年,官方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伴妄想倾向”。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被“保护性隔离”的文化符号。
护工认出了他,低声说:“他最近情况不太稳定,总说自己在听广播,还用指甲在墙上刻摩斯码。”
病房门推开时,李维安正背对着窗坐着,瘦得几乎脱形。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头,嘴角扯出一丝笑:“你来了。”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