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三年十月的昆明,
三年了,自从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唐启从二十一世纪的军工研究所穿越到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已经整整三年。
"
大人,药监局的李局长到了。
"
秘书在门外轻声禀报,带着浓重的川音。
唐启收回思绪,整了整藏青色中山装的领口:“让他进来。”
李德全是个精瘦的中年人,鼻梁上架着圆框眼镜,一进门就掏出手帕擦汗:"
总督大人,您要的青霉素生产报表我带来了,只是"
他欲言又止,眼镜后的眼睛闪烁着不安。
"
只是什么?"
唐启接过报表,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上面显示昆明制药厂上个月的产量仅有预计的六成。
(昆明制药厂的历史可追溯至1381年,其前身是明清时期的传统中药作坊。
1826年,昆中药以“体德堂”
等字号开始规模化生产,成为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
1956年整合为昆明市中药材加工厂,2ooo年改制为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
)
"
洋人那边"
李德全咽了口唾沫,“礼和洋行的代表放出话来,说咱们把青霉素国内卖这么便宜,是坏了行规。”
唐启冷笑一声,将报表重重拍在红木办公桌上,震得茶杯里的茶水溅出几滴:"
行规?他们用十倍价格盘剥中国人的时候,怎么不讲行规?"
他站起身,在铺着云贵川三省地图的桌前踱步,皮鞋在地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
唐启走到窗前,看见总督府大门外聚集了十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卫兵正在阻拦。
“怎么回事?”
"
回大人,"
小张快步进来,“是个苗族妇人,非要见您,说是来送什么锦旗。”
唐启心头一动。
上个月他力排众议推行的《西南八省全民医疗保障条例》刚刚颁布,难道这么快就有反馈了?
他三步并作两步下了楼,卫兵见状立刻让开一条路。
那苗族妇女约莫三十出头,黝黑的脸上刻满风霜,背着一个竹篓,身边跟着个七八岁的男孩。
见到唐启,她扑通一声跪下了,用生硬的汉话说道:“大人救命之恩,阿桑无以为报”
原来她叫阿桑,来自百里外的苗寨。
上个月她儿子高烧不退,寨子里的巫医念了三天咒语也不见好。
正巧碰上巡回医疗队进山,用了青霉素,三天就退了烧。
"
这锦旗"
阿桑从竹篓里取出一面绣着"
医者仁心"
四个大字的苗绣,针脚细密,色彩艳丽,"
是我和寨子里姐妹熬了七个晚上绣的"
她粗糙的手指抚过锦旗上的花纹,那是苗族传统的百鸟朝凤图案。
唐启接过锦旗,只觉得手心烫。
这简陋的苗绣,比任何嘉奖令都更让他心潮澎湃。
他蹲下身,摸了摸那孩子的头:“还咳嗽吗?”
孩子怯生生地摇头,黑葡萄似的眼睛好奇地盯着唐启胸前的铜纽扣。
"
大人,"
阿桑突然又跪下,“寨子里还有五个热的娃儿,医疗队说药不够”
唐启猛地站起身:"
李局长!
立刻调两箱青霉素,派骑兵送去苗寨!
"
他转向阿桑,“以后每个月初一、十五,医疗队都会去你们寨子,不要钱!”
阿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在青石板上砸出一个个深色的小圆点。
她不会说什么漂亮话,只是反复念叨着:“菩萨保佑大人长命百岁”
这一幕被路过的《西南日报》记者记下,第二天就登上了头版。
报纸上,唐启扶起阿桑的刻板画旁边配着醒目标题:《苗寨送锦旗,新政暖人心》。
报纸行的同一天,一个意外的访客敲响了总督府的大门。
"
曲焕章?"
唐启看着名帖,惊讶地挑眉。
这位云南白药的创始人向来深居简出,自己几次拜访均被回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