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将军施洪等人也都不战而降。
晋军简直就是“兵不血刃,攻无坚城”,所到之处,夏口、武昌等地的吴军都如惊弓之鸟一般,毫无还手之力,纷纷望风披靡。
当晋军的水师一路高歌猛进,抵达三山时,吴主孙皓派出的那支号称有万人之多的水军,竟然在看到晋军的旗帜后,便如土鸡瓦狗一般,直接“望旗而降”了。
三月,王濬率领大军顺利进入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孙皓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备好亡国之礼:他身着素衣,乘着白马,袒露着上身,双手反绑在背后,口中衔着玉璧,牵着羊,率领着太子以及宗室的二十一人,来到晋军的营门前,跪地请降。
王濬见状,亲自上前为孙皓解开绳索,收下玉璧,然后将其焚毁,并妥善地安置了所有投降的人。
同时,他还下令封存府库,收管图籍,军中没有一个人敢私自取用财物,充分展现了一代名将的风范。
至此,三国鼎立的格局终于画上了句号,西晋成功地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灭掉吴国之后,王濬凭借着卓越的战功,被晋升为平东将军,并担任都督益梁诸军事的要职,同时还获得了朝廷的丰厚赏赐。
尽管已经步入晚年,但王濬依旧坚守岗位,尽忠职守。
尽管有些朝廷大臣对他略有微词,但晋武帝却始终对他的功绩给予高度认可。
王濬与杜预一同被誉为西晋开国的十大名将,他们二人被合称为“灭吴双璧”。
王濬的人生轨迹可谓是“大器晚成”,而他在军事方面所展现出的“以巧破险”的智慧,更是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王濬的一生,是个人才华与时代使命的完美结合。
他在治理蜀地时,始终将民生放在首位;在建造船只时,充分展现出了工程方面的智慧;而在征伐吴国时,更是运用了精妙的军事谋略。
这些方面共同铸就了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收”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王濬率领大军顺流而下,直捣金陵,一举消灭吴国的壮举。
这一壮举不仅终结了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更彰显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西晋统一的“收官者”,王濬以其辉煌的功业,在军事史和政治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且不可磨灭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