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初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但暗地里却涌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晋武帝司马炎在消灭东吴之后,自认为四海已经统一,可以高枕无忧了。
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西北凉州地区的羌胡之乱突然爆发,给西晋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羌人首领树机能率领他的部落发动了叛乱,他们凶猛异常,势不可挡。
树机能不仅杀死了秦州刺史胡烈和凉州刺史牵弘,还连续攻破了数座城池,使得凉州全境几乎与中原地区完全断绝了联系。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们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选择保持沉默,不敢轻易发表意见;而另一些人则主张放弃凉州,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的损失。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位名叫马隆的偏将站了出来。
他勇敢地提出要率领三千精兵深入绝境,去平定羌胡之乱。
尽管这个计划看起来非常冒险,但马隆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马隆带领着他的军队踏上了征程,一路上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
他们遭遇了羌胡的猛烈攻击,但马隆毫不退缩,指挥若定。
经过数次激烈的战斗,马隆终于大破羌胡,收复了凉州。
马隆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整个西晋,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他为西晋稳固了西北边疆,立下了不世之功。
马隆,字孝兴,出生于曹魏末年的东平郡(现今山东东平一带)。
他自幼便对兵书产生浓厚兴趣,并潜心研读,尤其擅长谋略之道。
不仅如此,马隆还精通机械制造,对于兵器的改良和战术的创新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然而,在曹魏时期,马隆的才华并未得到充分展现,他仅仅担任着基层官吏的职务,默默地积累着经验和知识。
时光荏苒,曹魏政权逐渐衰落,西晋建立后,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西北局势的恶化尤为严峻。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马隆的军事才能终于迎来了施展的机会。
他凭借着对兵书的深刻理解、卓越的谋略智慧以及对机械制造的精通,迅速崭露头角,成为西晋朝廷应对西北危机的关键人物。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这一年对于西晋王朝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位于凉州地区的鲜卑秃发部首领树机能突然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叛乱。
这场叛乱犹如一场燎原之火,迅速蔓延开来,不仅得到了当地羌、胡各族的积极响应,而且叛军的势力也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西晋朝廷自然不能坐视不管。
于是,武帝司马炎接连派遣了胡烈、牵弘、苏愉等多位将领率领大军前去平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们竟然在与树机能的交锋中接连遭遇惨败。
胡烈、牵弘等将领不幸战死沙场,而他们所率领的士兵们也伤亡惨重,损失极为惨重。
凉州地理位置特殊,它地处西北咽喉要道,战略意义极其重要。
一旦凉州失守,那么中原腹地将会毫无防备地直接暴露在羌胡铁骑的铁蹄之下,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武帝司马炎深知这一点,因此对于凉州的局势格外关注,忧心忡忡。
为了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司马炎多次在朝堂之上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然而,面对如此强大的叛军,大臣们都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没有人敢主动站出来请缨前往凉州平叛。
朝堂之上一片沉默,气氛异常凝重。
一日,武帝再次提及凉州之危,叹息道:“谁能为朕讨平树机能,收复凉州?”
话音刚落,时任司马督的马隆应声而出,奏道:“陛下若能任臣为将,臣愿率三千精兵,不足一年便可平定叛乱,收复凉州。”
朝堂之上众人哗然,有人质疑马隆资历浅薄,不过是夸夸其谈;也有人认为凉州叛军势大,三千人犹如以卵击石,劝武帝不可轻信。
面对质疑,马隆从容不迫地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其一,允许自己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士兵,不限出身与资历,只要能挽百石之弓、能射三十步外箭靶者,皆可入选;
其二,允许自己自主调配军粮与兵器,朝廷只需提供所需物资,不必干预具体调度。武帝见马隆言辞恳切、胸有成竹,又深知凉州局势危急,已无更好选择,便答应了他的所有请求,任命其为武威太守,率军西征。
随后,马隆开始了严格的士兵挑选工作。
他在洛阳城外设立了多个箭靶,以测试前来应募者的射箭技能。
马隆亲自站在一旁,仔细观察每个人的表现。
那些前来应募的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能够被马隆选中。
他们有的箭术精准,有的则稍显生疏。
然而,马隆的标准非常高,只有那些能够达到他所设定标准的人,才能当场被录用。
在短短数日之内,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