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他特意召见赵嫣,见这位传说中的女杰虽已年过三十,却依旧目光锐利,举止沉稳,不禁赞道:"孤原以为常山多骑士,没想到还有你这样的女中诸葛。"
"丞相过誉了。"赵嫣躬身行礼,"民女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听说你拒绝了袁绍和公孙瓒的招揽,为何独独愿与孤合作?"曹操饶有兴致地问。
"因为丞相北征乌桓,是为了保北疆安宁,而非争夺地盘。"赵嫣坦然道,"当年家父曾说,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者,便是明主。"
曹操闻言大笑,当即表奏赵嫣为"常山郡都尉",准她自行任免属官,治理地方。
消息传开,常山百姓奔走相告,都说这是"天遂人愿"。
担任都尉期间,赵嫣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丈量土地,按亩征税,让豪强地主不能再隐瞒田产;设立"义仓",丰年储粮,灾年放赈,让百姓不再为温饱发愁;还组建了"乡勇营",农时耕作,闲时训练。
建安十七年的常山,已不见当年战火烽烟。
真定城外的稻田连成片,新修的水渠如银带缠绕其间,孩童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笑声顺着风飘进城中——这是赵嫣治理常山的第十个年头,昔日饱经战乱的土地,终于长出了安宁的模样。
这年春天,曹操派来的使者带来一封密信,信中说河间郡爆发叛乱,袁绍旧部田银聚众数万,请求赵嫣出兵协助平叛。
赵嫣看着信中"可暂代冀州牧职权"的许诺,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她知道,这是曹操的试探,也是对她多年治理成效的认可。
"将军,田银是袁绍的死忠,若不趁其羽翼未丰铲除,必成后患。"严纲如今已是常山都尉府的中郎将,摩拳擦掌请战,"末将愿率三千乡勇,十日之内定能平定叛乱。"
赵嫣却摇头,展开河间郡的舆图:"田银虽勇,却不得民心。他强征粮草,劫掠妇女,早已激起民愤。咱们不必急着出兵。"她指着地图上的几个村落,"这些地方曾是袁绍的粮仓,田银定会派人搜刮,你带一队人去那里布防,只守不攻,让他粮道断绝。"
严纲虽有疑虑,仍依计行事。
果然,田银的部下在河间劫掠时遭遇伏击,不仅粮草被截,还被乡勇们牵着鼻子在山谷里打转。
半个月后,叛军因饥饿溃散,田银被部下绑送官军,叛乱竟未费一兵一卒便平定。
曹操接到捷报时,正在铜雀台宴请群僚,听闻赵嫣"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计策,举杯对郭嘉笑道:"此女有汉初平阳公主之风,可惜生为女子。"
郭嘉却摇头:"正因是女子,才更懂怀柔之术。丞相若能善用,北疆可安。"
消息传回常山,赵嫣正在学堂里教孩童们识字。
一个扎着总角的男孩举着竹简问:"赵都尉,'仁'字为何要这样写?"
她放下手中的笔,指着窗外正在耕作的农夫:"你看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为求得温饱。
所谓'仁',便是让百姓能安稳度日,不必担惊受怕。"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赵嫣却想起建安五年那个雪夜,自己带着族人躲在地道里,听着外面的厮杀声发抖的情景。
那时她以为,乱世中唯有刀剑能保护自己,如今才明白,真正的铠甲,是百姓心中的安宁。
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召赵嫣入朝议事。
临行前,她将常山的政务托付给严纲,又将那柄"青萍"剑传给族中最聪慧的少年:"剑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杀戮的。若有外敌来犯,便用它扞卫家园;若百姓有难,便用它斩断疾苦。"
抵达许都时,恰逢曹丕主持的"文会"。席间,众文士吟诗作赋,称颂曹操的功德,见赵嫣一个女子在座,有人故意刁难:"听闻赵都尉善用兵,不知能否以'兵'为题,作一首诗?"
赵嫣拿起酒盏,望着窗外的护城河,缓缓道:"铁甲生寒雪,旌旗映日红。何需刀剑利,长治在仁风。"
诗句虽不华丽,却道出了她多年的治政心得。
曹丕击节赞叹:"此句胜过千言万语。孤当奏请父王,为赵都尉加官进爵。"
赵嫣却起身辞谢:"民女所求,不过常山百姓安居乐业。若朝廷能减免北疆赋税,便是对民女最大的赏赐。"
曹操听闻此事,对这个不慕名利的女子愈发敬重,不仅下令减免常山三年赋税,还将她的《治边策》刊印成书,分发各郡县效仿。
书中"以农为本,以教为辅,以兵为备"的十二字方针,后来成了曹魏治理边疆的准则。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篡汉称帝。
消息传到常山,赵嫣正在修缮父亲的坟墓。
她望着墓碑上"汉议曹从事赵公之墓"的字样,忽然明白,朝代更迭如四季轮转,唯有百姓的生计,才是永恒的根基。
这年冬天,赵嫣辞去官职,将都尉之位传给严纲的儿子。
有人劝她:"如今新帝登基,正是博取功名之时,为何要急流勇退?"
她只是笑了笑,指着窗外正在织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