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农妇:"你看她们织锦,经纬交错方能成纹。我这根'经线',也该让位于新的'纬线'了。"
退位后的赵嫣,在真定城外开了一家学堂,教附近的孩童读书识字,偶尔也会给他们讲当年的战事,但更多时候,是讲如何耕种、如何织布、如何与邻里和睦相处。
有老部下来看她,见她布衣素食,不禁感叹:"当年那个跃马扬鞭的赵都尉,竟成了乡野先生。"
赵嫣却指着学堂里琅琅的读书声:"你听,这声音比当年的战鼓更响亮。"
黄初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感念赵嫣治理北疆的功绩,追封她为"常山郡夫人",赐谥号"惠"。
诏书送到常山时,赵嫣已卧病在床,她让学生念给自己听,听到"兴农桑,办教育,安边境,惠民生"十二字评语时,缓缓闭上了眼睛,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她的葬礼上,常山的百姓自发前来送行,有人捧着新收的稻谷,有人带着织好的锦缎,还有人牵着自家的孩童——这些孩子,大多是在她创办的学堂里识的字。
送葬的队伍从真定城一直排到赵昂的墓前,哭声里没有悲戚,只有深深的感念。
多年后,陈寿撰写《三国志》,为赵嫣立传,赞其"以女子之身,守一郡之地,保万民平安,虽古之良吏,未能过也"。
而在常山的地方志里,人们更愿意称她为"赵先生",说她用一生的光阴,在乱世的经纬里,织出了一片属于百姓的晴空。
真定城外的学堂至今仍在,堂前的老槐树下,刻着赵嫣当年写下的那句诗:"何需刀剑利,长治在仁风。"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极了那个女子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在岁月里久久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