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败,死者过半。
随即部队哗变,众将推举王处直为留后,率兵回定州,驱逐节度使王郜。
王郜逃归晋王李克用处,王处直自为义武节度使。
王处直虽然归附于晋王李存勖,但却保持割据,自主于北平国,专制义武镇,统有易、定、祁三州,治于定州。
北平国东北与桀燕比邻,南与赵国、后梁相接,西部晋国,处四战之地,能称雄二十二年之久,王处直亦非凡夫欲子,由此可知。
王处直极好巫术,适值患病,有道士李应之用旁门左道医治得愈,王处直便以李应之为神人,极为宠信,令着道装为行营司马,军政大小事情皆委以决断。
李应之原在陉邑收养一义儿,名叫刘云郎。
时因王处直无子,遂以刘云郎让之,说此子生有异样,后必大贵。
王处直便收其为养子,改名王都,因而更加宠信李应之。
李应之愈加骄横,征集壮丁另立新军,治于博陵坊,四面开门,皆用左道之术治军。
王处直部下诸将皆以为患,但无人敢言。
幽州节度使李匡俦借道中山,前往京师,王处直派甲士埋伏城外,以防不测。
李匡俦军走后,甲士进城,动兵变。
先包围李应之府第,擒而杀之;随后进见王处直,请杀王都。
王处直当时不从,答应众军,来日给予答复。
次日对甲士论功行赏,王处直暗地记下兵变将士姓名。
于是自队长以上将领,在其后二十多年里,都被以各种罪名杀死,并无一人幸免。
至赵王王镕被其养子张文礼弑杀,李存勖派兵讨伐,王处直便与部下将领商议道:镇州乃是定州屏蔽,张文礼虽然有罪,但镇州若被晋王吞并,定州必不能独自生存。
于是派人寄书,请求李存勖不要兵。
李存勖便将张文礼写给后梁末帝蜡书拿出,寄给王处直看,并附书说道:张文礼弑君杀父,复又背叛我大晋,与仇敌结盟,岂可不伐?
王处直便知无力谏阻,又不敢与晋王以刀兵相见,这才想出奇招,欲借代北辽东契丹国势力入侵北边,使晋王无力征伐镇州,籍此以保定州屏藩。
当时王处直子名王郁,在从兄王郜逃亡晋国时,亦随其逃到晋阳。
晋王李克用喜其雄伟有才,便把女儿嫁之,且封为新州防御使,使镇守北部边境。
王处直由是使人寄书王郁,命其勾引契丹进军入塞,来牵制晋兵止伐镇州。
并在书中许诺,可废王都,使王郁成为定州节度使继承者。
不料此事被王都得知,乃起杀心。
王郁果然引来契丹军入境,但引狼入室便不可控,在新州之地大杀平民,抢掠府库钱粮,并不寻找晋军交战。
定州民众知是王从直勾引契丹军入境,无不切齿怨恨。
时有王都手下小吏和昭训,劝王都趁机举事。
于是王都动兵变,将王处直软禁在西宅。
事后上书晋王,供出义父王从直与弟王郁里通外寇卖国之事,并自称义武军留后,大肆杀戮王氏子孙,以及王处直手下将领。
因北平国乃独立之国,并非自己直系藩属,晋王李存勖亦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水推舟回书允准其请,敕封王都代替王从直本兼各职,为北平国之主。
闪回结束。
梁龙德三年正月十八日,王处直于幽闭中忧愤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镜头转换,按下河北,再说江东。
字幕:徐温,字敦美,海州朐山人,青年时以贩盐而为强盗。
杨行密在合肥起兵时,徐温隶属其帐下,共同起事者另有刘威、陶雅等人,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皆随杨行密征战立国,唯独徐温未有战功。
天复二年六月,杨行密兵讨伐朱温,以副使李承嗣主持淮南节度使府中事务。
军吏欲以大船运送军粮,徐温时任都知兵马使,于是说道:淮泗运路多年不曾通行,芦苇堵塞,淤积甚重。
请用小艇,也许容易通行。
吴军到达宿州,适逢久雨不停,大船载重不能前进;然而小艇先到,故此解困。
杨行密因此认为徐温才能出众,始令其参与军事。
天复三年,杨行密派王茂章攻打安仁义,徐温率兵会同攻击。
安仁义不知对方增加军队,徐温奋力攻击,安仁义因而败亡。
同年九月,杨行密欲诛杀朱延寿,徐温让杨行密假装眼疾召而杀之,兵不血刃。
徐温因功升任右衙指挥使,始谋朝政大事。
天佑元年八月,宣州观察使台蒙去世,杨行密又卧病在床,便命其子牙内诸军使杨渥为继任,欲使其历练理政管军。
徐温对杨渥说道:今大王卧病,而令嫡子出藩,定是奸臣阴谋。
他日若召殿下回京,若不是微臣我所派遣使者,或者不见吴王亲笔画押用宝令书,殿下休回!
杨渥哭谢,离京上路。
天佑二年,杨行密病重,旧将都在外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