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霞光万道。
部下群臣将佐见此,皆都大喜,无不下拜,一齐称贺:陛下当为皇帝,天意难违。
晋王见此,且惊且喜,犹豫不定。
班中时有晋阳宫中尉宦官张承业,急跪倒在地,进谏道:大王世代效忠唐室,誓死消灭叛逆,恢复唐朝宗庙社稷。
今河北初定,朱氏尚存,大王若登帝位,则人心散矣。
大王何不先灭朱氏,拥立唐室后人,取吴平蜀,横扫六合!
彼时即使高祖、太宗起死回生,又有谁敢位于大王之上哉?
晋王听罢不悦,沉吟道:此并非我本意,只是左右大臣诸将皆劝,孤实无可奈何。
张承业知道无力阻止,遂痛哭道:诸侯浴血奋战,本是为恢复唐朝大业,今大王自取帝位,是欺骗老奴也。
老奴请将封地还给大王,乞此骸骨,就回晋阳,为老王守陵。
晋王准奏,许其还乡。
张承业回至晋阳,便即得病,再不能起。
晋王同意藩镇百官之请,欲登基为帝,就命人访求唐朝旧臣,准备朝廷百官僚属。
唐朝前礼部尚书苏循闻说此事,便自行赶到行台魏州,欲为晋王效力。
进入牙城之后,看到官府就拱手弯腰行礼,称此叫做拜殿。
然后上殿拜见晋王,高呼万岁,手舞足蹈,一边流涕,自称臣下。
又献给晋王三十支大笔,说是唤作“画日笔”
,旧日为唐王天子所御用者。
晋王大喜,立命恢复苏循礼部尚书原职,命为河东节度副使。
苏循闻说老公公张承业在晋阳病重,遂亲往拜谒视疾,张承业却对苏循反感至极。
晋王称帝之事,早有梁国细作报至汴京。
梁末帝闻报,且知是因吴、蜀等国皆与晋国勾结,上书劝晋王称帝,不由心生忌恨。
又闻晋军主力皆在镇州,黄河守卫空虚,遂诏命北面招讨使戴思远去伐。
戴思远领命,与部下诸将商议,谋用杨村人马为前部先锋,渡河前去袭击德胜北城。
有后梁降卒得知此讯,为求赏赐,急至魏州,报予晋王。
李存勖大惊,急派李嗣源为帅,领兵前去迎击梁军。
李嗣源奉诏,领兵三万即行。
字幕:李嗣源,沙陀族部民,名邈佶烈,善于骑射,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谨。
邈佶烈十三岁时,便在沙陀族领李国昌军中效力,后被少主李克用收为养子,赐名李嗣源。
朱温在汴州火烧上源驿时,李嗣源时年十七,在乱兵流矢之中将李克用救出,因而备受重用。
其后李嗣源被任命为李存信副将,与其协同作战,所向克捷,屡获大胜。
西元九二一年,唐晋天佑十八年,冬十月,已未日。
李嗣源领兵来御朱梁大军,详审地理,分兵派将。
先在戚城埋伏一彪人马,其后命令李存审驻扎德胜,用骑兵去引诱后梁军,假装害怕,示弱于敌。
两军相遇,后梁兵见晋军不堪一击,于是争先恐后向前推进。
不料进入埋伏,见晋王李存勖率领主力部队已经严阵以待。
晋王见李嗣源已将后梁兵引至,遂命擂鼓,令三千名铁骑奋力出击。
后梁兵大败,被晋军杀死杀伤无数,在逃跑时复又自相践踏,落入河中冰窟,损失两万余人。
戴思远仅以身免,逃往杨村。
晋军由此大胜,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李存勖喜之不胜,战后叙功,任命李嗣源为蕃汉内外马步副总管、同平章事。
便在晋军庆贺德胜大捷之际,北边新州忽来战报:定州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与其子新州团练使王都密谋,勾结契丹大兵入寇,掠夺新州诸边,大杀晋国之民。
晋王大为惊怒,急遣李嗣源起兵前往抵御,一面欲自起大军,来伐定州。
正在此时,定州义武军节度节副使、王处直义子王郁遣使来报:不劳陛下亲征,属下已经大义灭亲,将义父阖家擒拿,囚于府中,请令定夺。
晋王李存勖这才松一口气,即命王郁代袭王处直之位,正式命为定州义武军节度使。
旬日之后,边报传来:契丹军闻说李嗣源带兵来伐,兵锋未交,已逃回辽东。
镜头闪回,被叙王处直之事。
字幕:王处直,字允明,京兆万年人。
王氏祖辈世代都是长安富豪,其父名为王寮,伯父王宗,皆因经商致富。
伯父王宗且曾出任唐朝神策军吏、金吾大将军、左街使,遥领兴元节度使。
唐僖宗乾符六年,王处直从兄王处存因平定黄巢立功,被任为义武军节度使。
从此王氏开始世袭统治定州,而王处直亦出任王处存辖下易州、祁州刺史。
乾宁二年,王处存去世,子王郜继任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为后院中军都知兵马使。
光化三年,朱温派大将张存敬进攻定州,王郜听从孔目官梁汶拙计,派叔父王处直在沙河抵抗张存敬,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