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李愬笑道:两军相拒三载,朝廷大军屡屡败绩,叛军正对袁滋尚书无所作为感到放心,亦且松懈至极。
我若训练士卒,杀气弥天,岂非令吴元济加强戒备!
于是传令诸军:天子因知我对军士慈爱,且对敌军忍耐心强,故命我安抚调养诸军。
至于作战之事,非我之责。
兵将闻说,无不大悦。
次日,李愬遣散袁滋所养营中乐妓,从此不再设宴奏乐,每日必亲自巡营,见有兵将受伤者,则必亲自前去探望。
唐营更换新帅之事,早有细作报到汝南城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叛军因曾打败高霞寓、袁滋等唐廷名将,正在气焰高涨,目中无人之际,且因李愬名声地位不高,根本不值一顾,因此未增戒备,反而愈加松懈。
李愬见成功迷惑敌军,便策划袭击蔡州,上表请求增派兵力,上陈作战计划。
宪宗览奏大悦,乃颁诏旨,复调昭义、河中、鄜坊步骑兵两千,拨付李愬调用。
字幕:元和十二年,二月初七日,西元八一七年。
这日午后,唐营小将马少良率引数十骑兵,照例在大营之外巡回侦察。
忽然遇到吴元济帐下捉生虞候丁士良,正在河边赏景,一边放马啃青。
马少良见之大奇,便问随骑:此是何人,如此大胆,敢在我营前放马?
部骑中有个老兵,骇然答道:此是吴元济手下骁将,名叫丁士良,武艺高强,且又箭法如神,经常危害唐州、邓州等地,恶名早着。
趁其尚未现我等,小将军还是躲了吧。
马少良怒道:焉有是理!
你诸将止马于此,看我擒拿此贼。
说罢,拍马上前,舌绽春雷,一声大喝:泼贼,可识得你家马将军么?
丁士良闻言,大吃一惊,阿呀一声,跳起身来,奔向坐骑。
未及马身,马少良已至,将枪杆作棒,一枪将丁士良抽倒在地,复下马将其擒获,就地捆缚结实。
从骑见其,一齐围上。
那老兵矫舌不下,赞道:小将军真乃天人也!
于是众骑簇拥小将,回至大营,将丁士良押至中军大帐,来见元帅。
李愬闻说擒得奸细,下令击鼓聚将,就此升帐。
诸将到齐,认出所擒奸细乃是丁士良,无不大喜,继而切齿痛恨,七嘴八舌皆嚷:请大帅将此贼剜心处死,为阵亡将士报仇。
李愬佯作答应,当面责问丁士良罪状。
丁士良面无惧色,冷哼道:两国交战,各为其主。
某杀敌建功是为本份,说甚罪状!
李愬见此,于是环顾诸将:丁将军真乃大丈夫也。
彼所言是实,此前各为其主,军人杀戮常事,今不惧死,何必杀之!
诸将闻此,面面相觑,皆都无语。
李愬于是起身离座,亲为丁士良松绑。
丁士良大为感激,拜倒在地:若蒙将军见纳,末将愿为将军效力,绝无虚言!
李愬大笑允诺:将军肯弃暗投明,李某幸甚。
就复命公为捉生将军,待建立军功,某必上奏朝廷,予以重用。
丁士良感激涕零,遂向李愬献计:我今被擒,贼营皆都不知。
若蒙大帅信任,末将请求亲往文城栅,将吴秀琳谋主陈光洽擒来,大帅便可尽知吴军虚实。
李愬毫不怀疑,即刻听从其议,令带百名精骑前往,亦不令大将随行监督。
丁世良与李愬约定三日来归,率队而去。
诸将皆道:大帅如此轻信,危乎殆哉。
休说此贼必不回来,且又陷我百名将士!
李愬但只微笑不语,宣布散帐。
两天之后,只听马蹄杂踏,一队骑兵直奔大营而来,近而细看,原来正是丁士良率队最来。
马上捆绑一人,正是敌军谋主陈光洽。
李愬闻报大笑,亲自迎出帐外:未至约定之期,将军建功而归,真信人也。
三月初五,李愬由唐州移兵屯驻宜阳栅。
便命陈光洽寄书招诱其主将吴秀琳,率文城栅军队向官军投降,吴秀琳回书应之。
二十八日,李愬领兵到文城西五里,派唐州刺史李进诚率兵八千人前至城下,召呼吴秀琳开城。
不料城中箭石密集如雨,众军无法上前。
李进诚无奈回营,向主将报告:吴秀琳诈降,今又变卦矣。
李愬笑道:非也,此是等候我亲自前去。
便率数十亲军,赤手空拳来到城下,自报姓名道:李愬在此。
吴将军何不出城相见?
吴秀琳在城头看得清楚,立命收起兵器,打开城门,亦只率数十亲军出城,下马拜伏在李愬身前,连称死罪。
李愬以手抚摩其背,好言安慰,遂兵不血刃,收降吴秀琳三千人马,将文城各将女眷全部迁至唐州。
又得勇将李宪,可称千人之敌,亲为其改名为李忠义,视如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