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山谷中,一场新型态的攻坚战斗正在上演。
目标是日军重点设防的龙山据点,这里不仅工事坚固,还配属了一个炮兵中队,曾经让八路军多次进攻受挫。
但这一次,情况不同了。
黎明前的黑暗中,八路军新成立的炮兵营正在紧张准备。
十二门迫击炮分成三个阵地,炮手们最后一次校准射击诸元。
营长老杨巡视阵地,叮嘱着:“记住训练要领,命中是关键!”
这些迫击炮来源复杂:两门是兵工厂最新产品,六门是历次战斗缴获,还有四门是伪军起义时带来的。
炮弹更是珍贵,每都要精打细算。
与此同时,利刃特战连的侦察小组已经潜入据点附近。
小陈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用新配的电台报告目标坐标。
“炮楼东南角,机枪阵地,坐标7-4-3”
山谷另一侧,主攻部队一团三营的战士们匍匐待命。
营长不时看表,等待着炮火准备的信号。
五点整,三红色信号弹升空。
“放!”
老杨一声令下。
刹那间,山谷回荡起震耳欲聋的炮声。
炮弹划破晨曦,精准落在预定目标上。
日军炮楼顿时被硝烟笼罩,机枪阵地也被直接命中。
“打得好!”
前线观察员激动地报告,“目标被有效压制!”
但日军炮兵很快反应过来,开始还击。
炮弹在八路军阵地周围爆炸,造成一定伤亡。
“转移阵地!”
老杨果断下令。
炮兵们迅拆卸迫击炮,向备用阵地转移——这是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打一炮换一个地方。
与此同时,主攻部队开始冲锋。
由于日军火力被压制,突击队顺利通过开阔地,接近据点外墙。
“爆破组上!”
赵铁鹰亲自指挥。
改良后的炸药包威力巨大,一声巨响,围墙被炸开缺口。
然而就在部队即将突入时,据点内残存的机枪突然开火,冲锋队伍被压制在缺口处。
“炮兵!
请求火力支援!”
赵铁鹰急呼。
关键时刻,炮兵展现出训练成果。
尽管已经转移阵地,但他们迅架炮,根据前线提供的坐标,仅用两分钟就完成瞄准射击。
炮弹像长了眼睛般落在机枪阵地上。
爆炸过后,日军机枪哑火了。
“冲啊!”
战士们一跃而起,涌入据点。
巷战随即展开。
这时,炮兵改变了战术,使用烟幕弹为步兵提供掩护,同时用精准的点射清除顽固火力点。
小陈的狙击小组与炮兵配合默契。
他现一个日军狙击手位置,立即呼叫炮火支援。
一炮弹准确命中,消除了这个威胁。
“现在咱们也有大炮了!”
一个年轻战士兴奋地说,他曾经在日军炮火下吃过亏。
最激烈的争夺生在中心炮楼。
日军依托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手榴弹像雨点般从楼上扔下。
“用直瞄射击!”
老杨大胆决定,将迫击炮前推至近距离,几乎平射炮楼。
这种冒险战术取得奇效。
炮弹直接轰击炮楼墙壁,炸开一个大洞。
步兵趁机突入,与日军展开逐层争夺。
战斗持续到中午。
当最后一名日军被击毙时,龙山据点终于被攻克。
清点战果令人振奋:歼敌二百余人,缴获山炮两门、迫击炮四门及大量弹药。
更重要的是,炮兵在此战中大显身手,步兵伤亡显着下降。
“这就是技术兵种的威力!”
陈征视察战场时说,“以前我们用人命填的据点,现在用炮弹就能解决。”
但老杨很清醒:“这次消耗炮弹三百余,相当于我们半个月的产量。
炮弹打一少一,不能太依赖炮火。”
果然,随后的战斗中,炮兵的使用更加精打细算。
他们展出“精准点射”
战术,用最少弹药达成最大效果。
炮兵与其他兵种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一次攻城战中,炮兵先轰开城门,工兵随即架设简易桥梁,步兵快突入,整个流程如行云流水。
“咱们现在有点像正规军了!”
一个老兵感慨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缴获增加,炮兵规模不断扩大。
到秋季结束时,炮兵营已经拥有各种火炮二十多门,甚至组建了一个山炮连。
“可惜炮弹还是不够,”
兵工厂的张振国说,“特别是山炮炮弹,我们暂时还造不了。”
为解决这个问题,八路军挥智慧。
他们用土办法改造缴获的炮弹,甚至尝试用铁皮桶制造“土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