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将至,根据地的扫盲班里却暖意融融。
油灯下,老少群众围坐在一起,识字班教员小杨正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中国”
两个大字。
“咱们今天学写‘中国’,”
小杨声音清亮,“为什么先学这两个字?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台下,白苍苍的李大爷颤巍巍地跟着比划。
他孙子铁蛋在一旁小声指导:“爷,这一笔要直”
这是根据地再普通不过的一夜,却是另一场无声战争的前线。
几天前,武工队在边缘村庄现了一些可疑的印刷品——彩色画报上,日本兵笑着给中国孩子糖,配着“中日亲善”
“共建大东亚共荣圈”
的字样。
“鬼子开始玩软刀子了,”
孙猛汇报时语气凝重,“这些画报专门往学校里送。”
更令人忧心的是,敌占区传来的消息称,日伪正在大力推行“奴化教育”
,强迫学生学习日语,篡改历史教材。
“这是要灭我们的文化,绝我们的种啊!”
老私塾先生王老夫子痛心疾。
应对措施迅出台。
根据地政府加强了文化教育,特别是青少年工作。
每个村庄都办起识字班、夜校,教农民读书认字,更传授抗日道理。
文艺宣传队成了重要力量。
他们编排了一批新剧目,其中《白毛女》最受欢迎。
当演到地主黄世仁逼死喜儿的父亲时,台下群众义愤填膺;当八路军到来,解救喜儿,严惩恶霸时,全场掌声雷动。
“这才是咱们自己的戏!”
老王看完演出热泪盈眶,“说的是咱们的事,讲的是咱们的理!”
音乐也是重要武器。
《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歌曲在根据地广为传唱。
就连放牛娃都能哼上几句“风在吼,马在叫”
。
一天,小陈带领的武工队在边缘区活动时,听到几个孩子哼着陌生的调子。
歌词含糊不清,但旋律明显是日本风格。
“这歌跟谁学的?”
小陈问孩子们。
“一个过路的先生教的,说学了有糖吃。”
最大的孩子回答。
小陈心中一沉。
他耐心教孩子们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讲述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很快,孩子们就爱上了这新歌。
“王二小真勇敢!”
孩子们说,“我们要学他,不当亡国奴!”
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尤为关键。
根据地创办了抗日儿童团,把孩子们组织起来,既学文化,也进行军事训练。
铁蛋是儿童团的积极分子。
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动员小伙伴参加:“学了文化,才能看懂鬼子的阴谋诡计!”
然而文化争夺战远非一帆风顺。
日伪使出了更狡猾的手段——他们印制了大量看似中立的“娱乐”
读物,里面bt1y掺杂着消磨意志的内容。
一次,识字班现几个青年在传看黄色小说。
书是日伪特务故意散播的,目的就是腐蚀青年人的斗志。
“这是软刀子杀人!”
王老夫子痛心地说,“比真刀真枪还毒!”
根据地加强了正面引导。
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描写抗日英雄的事迹,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时,利刃特战连加强了对文化渗透的打击。
他们抓获了几个专门散播腐朽文化的特务,揭露了日军的阴谋。
“鬼子知道明着打不过我们,就想从思想上瓦解我们,”
赵铁鹰在公审大会上说,“但他们是痴心妄想!”
最激烈的文化争夺生在传统节日期间。
日伪企图利用春节等节日,推行所谓“中日共庆”
活动,淡化抗日情绪。
根据地则反其道而行之。
那年春节,各个村庄都举办了热闹的庆祝活动,但内容全是抗日主题。
春联写的是“驱逐日寇还我河山”
,秧歌队唱的是抗日小调,连灯谜都暗含抗战道理。
“这样过年才有意思!”
群众说,“比鬼子那些假惺惺的‘亲善’强多了!”
文化争夺还延伸到宗教信仰领域。
日伪利用一些宗教团体散布“忍耐顺从”
的思想。
根据地则强调“爱国爱教”
,号召信教群众积极抗日。
一位佛教法师在讲经时说:“护国即是护法,抗日即是行善。
我佛慈悲,亦要有金刚怒目之时!”
深层次的文化建设也在进行。
历史教育尤其重要,要让群众明白中国为什么会被侵略,抗战为什么是正义的。
王老夫子主动
